中醫(yī)古籍
  • 《外科精義》 砭鐮法

    夫上古制砭石大小者,隨病所宜也?!秲?nèi)經(jīng)》謂針石、砭石、 針,其實(shí)一也。今時,從《圣濟(jì)總錄·丹毒論》曰∶法用鐮割出血,明不可緩也。合扁鵲云∶病在血脈者,治之以砭石。此舉《素問》血實(shí)宜決之,又“氣血形志論”曰∶形樂志樂,病生于內(nèi),治之砭石。蓋砭石者,亦東方來,為其東方之民,其病多瘡瘍,其法宜砭石;砭石之用,自有證候,非止丹瘤也。但見腫起,色赤游走不定,宜急鐮之。先以生油涂赤上,以鐮鐮之,要在決泄其毒。然而此法不可輕用,忌其太深?!秲?nèi)經(jīng)》所謂刺皮無傷肉,以其九針之用,而各有所宜也。砭鐮之法,雖治瘡疽,不可輕用。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