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兒自初生.至七日內(nèi)外.忽然面青.啼聲不出.口撮唇緊.不能哺乳.口青色.吐白沫.四肢逆冷.乃臍風(fēng)撮口之證也.此由兒初生剪臍.不定傷動.或風(fēng)濕所乘.其輕則病在皮膚.而為臍瘡不瘥.其重則病入腑臟.而為臍風(fēng)撮口.亦如大人因破傷而感風(fēng).則牙關(guān)噤而口撮.不能入食.身硬.四肢厥逆.與此候頗同.故謂之臍風(fēng)撮口.乃最惡之病也.千金有曰.小兒忽患臍風(fēng)撮口者.百無一活.皆坐視而斃.良可憫惻.有一法極驗.但世罕有知者.凡遇其患.則看兒齒齦上有小泡子如米狀.急以溫水蘸熟綿子.裹手指.輕輕擦破.即便口開而安.又法.視小兒口中上下齦間.若有白色如豆大許.便以指甲于當中掐之.自外達內(nèi).令匝至.微有血出亦不妨.又于白處兩邊盡頭.亦根據(jù)此掐令內(nèi)外氣斷.不必直破入指甲矣.恐太甚則傷兒.此二法相類.子母秘錄云.于掐破處以蜈蚣末敷之.大良.及有治方集之后.治小兒斷臍之后.不慎照管.致風(fēng)濕所乘.令兒不能乳哺.名曰臍風(fēng).宜速療之.不久則為撮口也.當歸(去須半兩洗焙) 天漿子(去殼三個微炒) 亂發(fā)(一錢燒灰)
上為細末.入麝香一字許.時時敷臍.又方黃柏(銼) 釜下墨煤 亂發(fā)(燒灰存性)
上各等分.同為細末.用一字或半錢敷之.
金兩黃散
治小兒臍瘡不瘥.因風(fēng)傳變.欲為撮口.或為發(fā)癇者.川黃連(去須一分為末) 胡粉(一錢研) 龍骨(一錢 紅研)
上同為細末.每用少許敷之.時時用.
定命散
治小兒剪臍中風(fēng).唇青撮口.吐白沫.四肢冷.赤足蜈蚣(半條酒炙令干) 川烏頭尖(三個生) 麝香(少許)
上為末.入麝研勻.每服半字.煎金銀薄荷湯調(diào)灌.治小兒初生撮口蛇蛻皮(一分微炒) 鉤藤(一分) 干蝎梢(一分以上先細末) 朱砂(一分別研水飛) 麝香(半錢別研) 真牛黃(半錢別研)
上同研細.拌勻再研.每服一字.取竹瀝一二點.同乳汁調(diào)灌下.一方只蛇蛻朱砂麝香各一分.每用半字.津調(diào)涂口中.日五七次.
又方以鹽豉置臍上灸之.
又方以夜合花枝濃煎汁.拭口并洗.
又方于兒口傍.先刺令見血.碎雀甕(即天漿子)汁涂之.
又方生搗鼠婦.并雀甕汁相和.調(diào)涂抹口中.漸漸乳.得效.鼠婦乃濕生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