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眼科學》 第七節(jié) 赤脈傳睛

    赤脈傳睛為赤脈起自兩眥,漸向白睛侵犯的病癥,此證見載于《銀海精微》。該書還將它作了進一步劃分:自大眥起者,稱大眥赤脈傳睛;自小眥起者,稱小眥赤脈傳睛。一般多兩眥同起,且雙眼同病,本病類似西醫(yī)學的眥結膜炎。

    [病因病機]

    一、恣嗜五辛,脾胃蘊熱,或肝郁化火,上犯于心,心經(jīng)蘊熱,郁于兩眥而發(fā)病。

    二、勞瞻竭視,或用意太過,心陰暗耗,虛火上炎,壅于眥部脈絡。

    [臨床表現(xiàn)]

    本癥初起,自覺眥部澀癢,眥角皮膚紅赤,赤脈多呈樹枝狀,發(fā)自眥頭,橫向伸引,漸貫氣輪。由于較少引起黑睛疾病,故一般不影響視力。

    [診斷依據(jù)]

    一、自覺癥狀輕微,僅覺眼部癢澀不舒,視力不影響。

    二、眥部白睛微赤,有赤脈橫生。

    [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胬肉攀睛相鑒別。胬肉攀睛多生于大眥,初起大眥赤脈叢生,,繼之胬起如肉呈三角形,如翼狀,橫貫白睛,最后攀附于黑睛之上。

    [辨證論治]

    在辨證上,主要為火熱所致。屬虛屬實應根據(jù)赤脈色澤、粗細、多寡及兼癥等進行辨。治療上,屬實火當清瀉為主,虛火宜滋陰為主。

    一、內(nèi)治

    (一)心經(jīng)實火

    [主證]兩眥赤脈粗大鮮紅,橫貫白睛,癢澀刺痛,眵多于結,頭痛煩熱,口干咽燥,或口舌生瘡,大便燥結,小便黃赤,舌尖紅,舌苔黃,脈數(shù)。

    [證候分析]兩眥屬心,心主火,主血脈。心火上炎,壅于兩眥,故眥頭血脈粗大鮮紅,癢痛并作,眵多干結;心火亢盛,循經(jīng)上炎,故煩熱口渴,口舌生瘡,舌尖紅;移熱于小腸,故小便黃赤。

    [治法]清心瀉火。

    [方藥]瀉心湯合導赤散加減。瀉心湯中黃連、黃芩、大黃瀉心降火;導赤散中地黃涼血清熱,竹葉清心火,木通瀉心火,利小便,甘草瀉火解毒。兩方配合應用,共奏瀉心降火、清利小便的作用。

    (二)心經(jīng)虛火

    [主證]兩眥赤脈淡紅,細小稀疏,微癢不舒,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證候分析]兩眥屬心,紅赤屬火?,F(xiàn)兩眥血脈淡紅而細小,微癢而不痛,證屬心經(jīng)虛火上炎。心煩不寐,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亦屬心經(jīng)虛火之象。

    [治法]滋陰清熱。

    [方藥]補心湯。補心湯中人參、黃芪、甘草補心氣;當歸、遠志、麥冬、地黃滋陰養(yǎng)血安神;知母配連翹,清心經(jīng)虛火;桔梗載藥上行,直達目竅。

    二、外治

    黃連西瓜霜眼藥水、膽汁二連膏或八寶眼藥點眼,每日3次。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濟陰綱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著。十四卷。對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的女科,加以評釋圈點而成書。

    作者:
    武之望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jīng)典著作,所以書內(nèi)所用方劑又稱為經(jīng)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jīng)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jīng)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nèi)有十六案,標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民間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祿、徐師曾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