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左挽如引弓狀,右挽亦如之。
《大洞真經·按摩篇》∶叉兩手,乃度以掩項后。仰面視上,舉手使項與手爭。為之三四,令人精和血通,風氣不入。能久行之,無病。畢,又屈動身體,伸手四極,反張側掣,宣搖百關,為之各三?!度A倫別傳》云∶人身欲得勞動,但不當極爾。體常動搖,各氣得血脈流通。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形體亦然。真人導引,蓋取諸此。《元通經》云∶元氣難積而易散,關節(jié)易閉而難通。
故修生之士以導引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