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葉子雨曰∶濕溫之因有三,陽脈濡而弱,陰脈小而急,此先受暑,后中濕,乃暑邪蒸濕者是也。證見兩脛冷,腹?jié)M,又胸頭目痛,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fā)汗。由先傷于脾,因而中,濕熱相搏者是也。脈濡弱,舌苔白或絳底,嘔逆口干,不能湯飲,胸滿悶,身潮熱,汗出稍涼,少頃又熱,此春分后,秋分前,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三氣合行,加以天氣熱下降,地氣濕上騰,由口鼻吸受,著于脾胃者是也。誤治變證,非一端所能盡。夫濕自外來,上焦氣分受之,潮熱,自汗,表之不解,清之不應(yīng),宜宣通氣分。若冒雨霧,濕留太陰,肌表發(fā)熱,自汗,不渴,不飲,舌苔灰白,粘膩,身雖熱,不欲去衣被者,宜解肌和表。論證不清,鮮有不僨事者。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丹溪心法》(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五卷。 分 100 門,包括外感、內(nèi)傷、外證、婦科、幼科等,前有十二 證見證等六篇,后附“丹溪翁傳”。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葉子雨曰∶濕溫之因有三,陽脈濡而弱,陰脈小而急,此先受暑,后中濕,乃暑邪蒸濕者是也。證見兩脛冷,腹?jié)M,又胸頭目痛,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fā)汗。由先傷于脾,因而中,濕熱相搏者是也。脈濡弱,舌苔白或絳底,嘔逆口干,不能湯飲,胸滿悶,身潮熱,汗出稍涼,少頃又熱,此春分后,秋分前,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三氣合行,加以天氣熱下降,地氣濕上騰,由口鼻吸受,著于脾胃者是也。誤治變證,非一端所能盡。夫濕自外來,上焦氣分受之,潮熱,自汗,表之不解,清之不應(yīng),宜宣通氣分。若冒雨霧,濕留太陰,肌表發(fā)熱,自汗,不渴,不飲,舌苔灰白,粘膩,身雖熱,不欲去衣被者,宜解肌和表。論證不清,鮮有不僨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