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妙諦》 痰病章

    作者: 何其偉

    張仲景五飲互異,其要言不煩,當以溫藥和之。仲景云∶脈沉而弦屬飲,面色鮮明屬飲,飲家咳甚當治其飲,不當治咳。仲景外飲治脾,內(nèi)飲治腎?!秲?nèi)經(jīng)》云∶不得臥,臥則喘甚痹塞,乃肺氣之逆亂也。著枕咳嗆,如上氣不下,下必沖上逆,其痰飲伏于至陰之界。腎臟絡(luò)病無疑。昔肥今瘦為飲人身怪病皆痰甚,脾胃虛弱濕不滲。濕熱相蒸逆生痰,游行到處皆成病。脾氣散精津液生,為氣為血體豐盛?;蚋袣庥魸駸犸L(fēng),津液皆化為痰飲。痰隨氣升先治氣,氣升屬火降火勝。實脾燥濕是良方(實脾飲用蒼術(shù)、木瓜、香附、甘草、川樸、木香、腹皮、白蔻、大棗、生姜,因痰生于脾胃也),降火順氣能接命。古人總用二陳湯,隨病加減如神應(yīng)。有火益以梔芩連,降氣蘇殼蓯蓉順。頭疼鼻塞是挾風(fēng),紫蘇羌活防風(fēng)進。面紅咳喘咯不出,卒倒痰涎為癇痙。熱痰青黛芩連蔞,花粉知母桔梗入。身重疲倦名挾濕,面目浮腫氣喘急。脈形濡滑為濕痰,燥濕健脾蒼白術(shù)。吐咯不出痰硬極,動則氣喘名夾郁。右脈沉滑左手平,星蔞附(香附)貝兼海石。嘔吐惡心胸痞塞,遇寒則甚滑遲脈。寒痰治用肉桂姜,益智款冬細辛吃(細辛不可輕用)。猝倒仆地不知人,角弓反張風(fēng)痰立。黑卜白附半天麻,僵蠶牙皂兼竹瀝。惡心嘔吐口咽酸,胸膈飽悶為夾食。右關(guān)緊滑名食痰,平胃面芽楂枳實。氣虛須用六君湯,貝母花粉二冬(天冬麥冬)合。血虛須用四物湯,地芍芎歸姜汁益。脅痰白芥子青皮,經(jīng)絡(luò)滯痰須竹瀝(加姜汁)。

    感寒引動宿飲上逆

    干姜 桂枝 杏仁 茯苓 苡仁 五味 白芍 半夏 蛤粉 甘草

    痰熱內(nèi)閉神昏

    半夏 桔梗 郁金 橘紅 菖蒲 枳實 姜汁 竹瀝

    木火犯中胃火

    二陳湯去甘草,加丹皮、川斛、桑葉、羚角片、連翹、川樸、降香汁、白蒺藜、半夏、橘紅。

    濕熱蒸疾

    茅術(shù) 黃柏 栝蔞 枳實 山梔 白蒺藜 黃連 半夏 川樸 橘紅 萊菔 降香汁

    腎虛多痰(治痰之本)

    熟地 茯苓 補骨脂 車前 五味子 淮膝 遠志 胡桃肉 枸杞

    宜蜜丸。

    脾胃陽虛

    六君子湯加木香、益智。《外臺》茯苓飲、茯苓、人參、白術(shù)、枳實、橘皮、生姜、茯苓、桂枝湯。

    寒飲濁邪上沖膻中,不臥迷呆

    南星 姜汁制茯苓 菖蒲 白附 姜汁 炒桂枝 炙草

    中虛濕熱

    中焦陽氣健運不息,陰濁痰涎焉有竊踞之理。二陳加人參、石斛、苡仁、枳實、茯苓。如目黃齦血,不作實熱治。

    喉癢痰飲挾燥

    杏仁 橘紅 天花粉 象貝 茯苓 半夏曲

    哮喘伏飲

    小青龍湯去細辛。

    氣火不降

    二陳湯去甘草,加栝蔞、山梔、郁金、左金丸、枳實、竹瀝、姜汁。

    胸次清陽少旋,支脈結(jié)飲

    頭中冷痛,筋脈掣痛,四末時冷。末即支也,《外臺》茯苓飲、栝蔞、半夏、桂枝、參、術(shù)、枳橘飲、薤白、茯苓、姜汁。

    肝絡(luò)久病,懸飲流入胃絡(luò),致痛不已,宜太陽陽明開闔方法

    人參 甘草 煨姜 茯苓 桂枝 南棗

    腑中之氣開闔失司,最慮中滿。夫太陽司開,陽明司闔,濁陰彌漫,通腑即是通陽。仿仲景開太陽法。

    牡蠣 澤瀉 干姜 防己 五味

    陳曰∶喻嘉言謂濁陰上加于天,非離照當空,氣露焉得退避。反以地黃五味陰藥附和其陰,陰霾沖逆肆空,飲邪滔天莫測,當用仲景熟地附配生姜法,掃群陰以驅(qū)飲邪,維陽氣以立基本。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