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實在易》 膈癥反胃方

    作者: 陳修園

    左歸飲(方見頭痛) 此方加生地、當(dāng)歸,能滋陽明之陰,以去胃口伏邪之燥火,去茯苓者,恐其旁流入坎,不如專顧陽明之速效也。

    三一承氣湯(見瘟疫)附子理中湯(即理中湯加附子

    真武湯治少陰嘔逆,腹痛溺短,及治一切水癥。

    云茯苓 白芍 生姜(各三錢) 白術(shù) 附子(各二錢

    水煎服。

    此方妙在生姜之辛溫以利氣,氣化則水行矣。時醫(yī)疑生姜發(fā)汗,而以干姜代之,豈知干姜守而不走,大失此方之本旨。若再炮黑,或加肉桂,更為無知妄作矣。

    吳茱萸湯(見上頭痛)(大、?。┎窈鷾?五瀉心湯(俱見《傷寒論》

    越鞠丸(丹溪) 治一切郁病。

    香附 蒼術(shù) 撫芎 梔子 六神曲(各等分)或丸或煎隨宜

    大半夏湯

    半夏(洗去涎,六錢) 人參(三錢) 白蜜(八錢

    水三杯半,和蜜揚(yáng)二百四十遍,煎八分服。

    此方用水之多,取其多煮白蜜,去其寒而用其潤,俾粘膩之性,流連于胃,不速下行,而半夏人參之力,可以徐徐斡旋于中,非參透造化之理者,不能悟及。隔咽之間,交通之氣不得降者,皆沖脈上行,逆氣所作也。沖脈不治,取之陽明,仲景以半夏降沖脈之逆,即以白蜜潤陽明之燥,加人參以生既亡之津液,用甘瀾水以降逆上之水飲,古圣之經(jīng)方,惟仲景能用之。

    不換金正氣散楊仁齋曰∶“脾氣雖強(qiáng),腎氣不足,故飲食下咽,大腸為之飧泄也,煎不換金正氣散,吞下安腎丸?!?/p>

    蒼術(shù)(泔浸) 陳皮(各二錢半) 濃樸(姜制,二錢) 甘草(蜜炙) 藿香(各一錢) 半夏(湯泡七次,錢半

    上用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吞下安腎丸。

    安腎丸治腎氣不足,飯后即泄。又《金匱翼》云∶“喘因腎虛,氣吸不下者,或因氣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但經(jīng)微勞,或饑時即發(fā),宜以六味補(bǔ)陰之屬,壯水配火。若足冷面熱者,須以安腎之屬,導(dǎo)水歸元?!?/p>

    川烏(炮去皮臍) 辣桂(各四兩) 白茯苓(去皮) 白術(shù)(土炒) 石斛(酒炒) 白蒺黎(炒) 桃仁(去皮尖,炒) 萆 干山藥 巴戟天 破故紙 肉蓯蓉(酒浸,各十二兩

    上各為細(xì)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淡鹽湯送下。

    腎氣不足,故用溫補(bǔ)諸藥以安之。方中桃仁、萆 、蒺黎三味,非思議可及,方意與八味地黃丸同。但八味地黃丸長于利水,未免減其溫補(bǔ)之力,而此則用專而力更大也。

    二神丸(方用肉豆蔻以補(bǔ)脾,破故紙以安腎,故稱二神) 治飯后隨即大便。

    肉豆蔻(四兩,生) 破故紙(半斤,炒

    上各為細(xì)末,用肥大細(xì)棗取肉研膏,和藥杵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飲入鹽送下。加木香二兩,名三神丸,加茴香一兩,名四神丸。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