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狐惑即牙疳、下疳之古名也。近時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蝕爛肛陰。牙疳即惑也,蝕咽腐齦,脫牙、穿腮、破唇。因傷寒病后,余毒與濕 之為害也。或生斑疹之后,或生癖疾下利之后,其為患亦同。
其證則面色目 ,或赤或白,或黑,時時不一,喜睡,目不能閉,潮熱聲啞,腐爛之處,穢氣熏人。若胃壯能食,堪受攻藥,或病勢緩,治多全也。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狐惑即牙疳、下疳之古名也。近時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蝕爛肛陰。牙疳即惑也,蝕咽腐齦,脫牙、穿腮、破唇。因傷寒病后,余毒與濕 之為害也。或生斑疹之后,或生癖疾下利之后,其為患亦同。
其證則面色目 ,或赤或白,或黑,時時不一,喜睡,目不能閉,潮熱聲啞,腐爛之處,穢氣熏人。若胃壯能食,堪受攻藥,或病勢緩,治多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