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一名黃胖。夫黃膽者,暴病也,故仲景以十八日為期。食勞黃者,宿病也,至有久不愈者,故宜另立篇門。
□
〔丹〕大溫中丸治黃胖。(朱先生晚年定者。)
香附(一斤,童便浸,春夏一宿,秋冬三宿) 甘草(二兩) 針砂(炒紅,醋淬三次,一斤) 苦參(春夏二兩,秋冬一兩) 濃樸(姜制,炒黑,五兩) 芍藥(五兩) 陳皮(三兩) 山楂(五兩)蒼術(shù)(五兩,泔浸) 白術(shù) 茯苓(各三兩) 青皮(六兩)
俱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面黑,筋骨露,氣實者,米飲下五六十丸。面肥白與氣虛羸弱者,白術(shù)湯下三四十丸。忌一切生冷、油膩、雞、鵝、羊、鴨、生、硬并 粽難化之物。服過七日后,便覺手掌心涼,口唇內(nèi)有紅暈起,調(diào)理半月愈。
丈夫黃胖,胃有宿積,口淡,腳酸,氣急。
針砂(淘,炒凈,醋 ,用細末,三兩) 蒼術(shù) 香附 三棱(各一兩) 陳皮 黃連 茱萸 人參(各半兩) 茯苓(七錢)
上為末,神曲醋糊丸。每服五十丸。若飽,入保和十丸,白湯下。
又小溫中丸治黃胖。(宜草野貧賤人服,蓋其飲食無積,但補陰燥濕而已。)
針砂一斤,以醋炒為末;入糯米炒極黃為末,亦用一斤,醋糊丸,如桐子大。每米飲下四五十丸,忌口同上。輕者服五兩,重者不過七兩愈。
六十嫂,面黃口苦而渴,此食積生濕熱。
白術(shù)(一錢半) 連翹(一錢) 羌活 通草煎熟,吞下谷疸丸、保和丸各四十粒,阿魏丸五粒。
暖中丸治黃胖,殺肝邪,舒脾氣。虛者不宜用。
陳皮 蒼術(shù) 濃樸(制) 三棱 白術(shù) 青皮(各五錢) 香附(一斤) 甘草(二兩) 針砂(十兩,醋炒紅。)
上為末,醋糊丸。空心鹽姜湯下五十丸,晚食前酒下亦可。忌狗肉。
上五方,附、樸、楂、青、棱、蓬以磨積,針砂、酸醋以瀉肝,白術(shù)、蒼術(shù)以補脾,重可去怯之劑。唯溫中丸無補性,虛者勿用。
□
〔世〕治黃胖。綠礬六兩,用米醋于鐵鍋內(nèi)煮七次,以干為度,置地上出火氣為末。南星末一兩,炒面一兩,大皂角二斤,水煮熟,揉出濃膠,去皮渣,濾過再熬,入棗子六兩,蒸熟去皮核,煎成濃膏,搗勻,和前藥末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早晚用姜湯各一服。忌油膩、煎爆。如身上發(fā)紅斑時,急煎棗湯服之,斑自愈。
□
〔《本》〕治男婦患食勞、氣勞,遍身黃腫,欲變成水,及久患 癖,小腸膀胱面目忽黃,宜服紫金丹
膽礬(三錢) 黃蠟(二兩) 大棗(五十枚)
上以砂鍋或銀石器內(nèi)用好醋三升,先下礬、棗慢火熬半日。取出棗,去皮核,次下蠟,再慢火熬一二時,如膏好,入臘茶二兩,同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茶酒任下。如久患腸風痔漏,陳米飲下。日三服,一日見效。宗室趙彥材,下血面如蠟,不進食,蓋酒病也。授此方服之,終劑血止,面鮮潤,食亦倍常。新安一士人亦如是,與三百粒作十服,立愈。
□
〔羅〕棗礬丸治食勞黃,目黃身黃。
皂礬(不拘多少,置砂鍋內(nèi)燒通赤,用米醋點之,燒用木炭)
上為末,棗肉丸。每服二三十丸,食后姜湯下。一方,用白礬,不用皂。
□
〔世〕棗礬丸治黃胖。
皂礬(五兩, ) 棗肉(二兩) 蒸粉(三兩)
上為末,生姜汁丸。每服二三十丸,一日二次,米飲下,食前。
右三方,礬、醋之酸以瀉肝,棗肉之甘以補脾。若虛黃,于前疸門小便自利、自汗虛勞疸條下諸方選用之。
□
〔丹〕婦人年三十,面黃,腳酸弱,口苦喜茶,月經(jīng)不勻,且多倦怠。
黃 (三分) 白術(shù)(一分) 炒柏(二分) 秦艽(二分) 甘草(三分) 木通(五分) 陳皮(五分)芍藥 人參(各一錢) 當歸(一錢)
一婦年六十,面黃倦甚,足酸口苦,脈散而大,此濕傷氣也。
白術(shù)(半兩) 陳皮(四錢) 蒼術(shù) 木通 黃芩(各三錢) 砂仁 人參 川芎(各二錢)黃柏(炒,一錢) 甘草(炙,五分)
分六帖。水煎,食前服。
王官人,痞后面黃,腳酸弱,倦怠,食飽氣急,頭旋。
黃 (二分) 蒼術(shù)(一錢) 白術(shù)(一錢半) 木通(二分) 甘草(炙,二分) 黃柏(炒,三分)濃樸(制,一錢) 陳皮(一錢)
水煎服。
成庚五官,面黃,腳酸無力,食不化,脈虛而少弦,口苦肚脹,宜補之。
蒼術(shù)(半錢) 木通(三分) 白術(shù)(一錢半) 當歸(五分) 芍藥 陳皮(各五分) 甘草(炙,二分)川芎(五分) 人參(三分)
水煎下保和丸四十丸。
□
〔《經(jīng)》〕治食氣,遍身黃胖,氣喘,食不進,心胸渴悶。用不蛀皂角去皮及子,涂好醋炙令焦,為末一錢,巴豆七粒去油膜。二件,以淡醋研好墨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后陳皮湯下。日三服,隔一日增一丸,以利為度,常服消酒食。
□
〔子和〕一男子作贅,偶病疸,善食而瘦,四肢不舉,面黃無力。其婦翁欲棄之,其女不肯。婦翁乃農(nóng)夫,招婿意欲作勞,見其病甚,每日詬辱之。人教之餌蠟礬丸、三棱丸,俱不效。戴人見之,不診而療,使服涌劑,去積痰宿水一斗。又以泄水丸、通經(jīng)散,下四五十行不止。戴人命飲冰水一盞立止。次服平胃散,間服檳榔丸五十粒,七日黃退力生。蓋黃膽之癥,濕熱與宿谷故也,俗謂之食勞黃。
□
〔世〕喜吃干茶。
石膏 白芍藥 黃芩
水煎服。更于積塊門茶癉條相參用之。
□
〔《山》〕酒面黃。用絲瓜連皮子燒灰。因面得病,面湯調(diào)下。因酒得病,酒調(diào)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