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綱目》 胃實不大便

    作者: 樓英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須當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陽明病,脅下硬滿,大便不利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若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jié)M,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癥者,與麻黃湯;若不小便,腹?jié)M加噦者,不治。

    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jié)M微喘,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jié)M小便難也。(許學士云∶宜小柴胡湯。)陽明腹?jié)M,脈浮緊,口苦咽干而喘,若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者,忌發(fā)汗,忌加燒針,忌下也。(論見自汗。)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fā)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上胃家實不大便,雖三尺之童,亦知可下也。殊不知仲景之法,雖有胃實癥,若表未解,及有半表者,亦先用桂枝、柴胡以解外,然后視虛實消息之也。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nèi)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時,宜用蜜煎導(dǎo)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入豬膽汁皆可導(dǎo)之。

    蜜煎導(dǎo)法

    用蜜七合,入銅器中,微火熬,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候可丸,以手捏作挺子,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乘熱急作之,納谷道中,用手急捺住,欲大便時乃去之。又,豬膽汁方

    用大豬膽一個,瀉汁和醋少許,和勻灌入谷道中,如飯時頃,大便自去。

    太陽病,寸緩、關(guān)浮、尺弱,其人發(fā)熱汗出,復(fù)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y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zhuǎn)屬陽明也。小便數(shù)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视嬎?,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收?,宜五苓散。陽明病,本自汗出,醫(yī)更重發(fā)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shù)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陽明病,潮熱,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糞,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轉(zhuǎn)矢氣者,有燥屎,可攻;若不轉(zhuǎn)矢氣者,無燥糞,不可攻。(方論見潮熱。)陽明病,汗出,大便硬而譫語者,宜小承氣湯。(方見譫語。)不大便腹?jié)M者,宜下之,若但繞臍痛者,則為燥屎,宜承氣湯。若心下至小腹?jié)M痛者,則為結(jié)胸,宜陷胸湯。(方見腹痛。)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宜調(diào)胃承氣湯。陽明病,發(fā)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茵陳湯主之。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有微熱,喘冒不臥者,宜大承氣湯。(論見不得臥。)陽明癥,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方見蓄血。)無盡里癥,下后脈數(shù)不解,消谷易飽,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麻仁丸(丹溪云∶氣實而表藥也。)

    麻仁(一升) 芍藥 濃樸(去皮,姜制) 枳實(各四兩) 杏仁 大黃(煨。各八兩)

    上為末,蜜和丸,如桐子大,米飲下二三十丸,未知,益之,每日三服。

    陽明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活人》云∶輕則犀角湯,重則抵當湯。)

    〔許學士〕有一士人家病二人,皆旬日矣,一則身熱無汗,大便不通,小便如澀,神昏而睡,診其脈長大而實,予用承氣下之而愈。一則陽明自汗,大便不通,小便利,津液少,口干燥,其脈亦大而虛,作蜜煎三易之,下燥糞得溏利而解。其家曰∶皆陽明不通,何以治之異?予曰∶二癥雖相似,然自汗小便利者,不可蕩滌五臟,為無津液也。然則傷寒大癥相似,兩癥稍有不同,宜仔細斟酌。正如格局看命,雖年月日時皆同,而貴賤窮通不相侔者,于一時之中有淺深,故知不可不謹。

    陽明病發(fā)多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久虛故也。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頭痛,若不咳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注云∶小便利者,寒邪內(nèi)攻;肢厥頭痛,寒邪外攻也。)

    陽明胃實,脈浮無汗而喘,宜麻黃湯。(論見胃實有表條。)陽明病,無汗,小便利,心中懊 者,身必發(fā)黃,宜茵陳蒿湯。

    脈浮而數(shù),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jié)也,期十七日當劇。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硬,名曰陰結(jié)也,期十四日當劇。

    少陰病,但欲寐,腹脹不大便者,承氣湯主之。(論見但欲寐。)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女科寶鑒》是以中醫(yī)方法論述女性生殖器相關(guān)疾病的探索性新書,書中詳細介紹了七十多種常見女性生殖器相關(guān)病證,其中包括女科雜病、性病、月經(jīng)病和中醫(yī)藥避孕、中醫(yī)藥抗早孕等。各病證以病機要點為中樞,展開對理、證、法、方、藥的論述,同時,引進中醫(yī)女科最新研究成果,使之更具臨床指導(dǎo)性和收藏價值。

    縱覽全書,具有形式新穎、內(nèi)容豐富、扼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點。全書共約25萬字。

    讀者對象:中西醫(yī)臨床工作者、醫(yī)學院校師生及廣大男女中、青年。

    著者 一九九一年八月

    作者:
  • 作者:
    凌德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立齋
  • 作者:
    雪巖禪師
  • 作者:
    宋仲甫
  • 作者:
    輪印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