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內經》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內經》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經》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冬為傷寒,春為溫病,夏為暑病,秋為瘧。
一歲長幼病相似,為溫疫。多眠、多汗、脈浮,為風溫。一身盡痛,為濕。身反張,為 。
陰陽大論曰∶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若能固密,則不傷于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惟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為寒毒,藏于肌膚中,至春變?yōu)闇夭?,至夏變?yōu)槭畈?。暑病者,熱極重于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jié)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病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者,要在辨其病原寒、熱、溫三者之異,則用藥冷熱之品味判然矣。
其冬有非節(jié)之暖者,名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輕重,治亦不同。(冬溫應常紀者有三∶歲少陰司天之政,五之氣;陽明司天之政,終之氣;厥陰司天之政,終之氣。皆病冬溫。
其不應常紀而反常者,則不可候之,而隨時變易也。)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者,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
凡四時傷寒,通宜補散。故丹溪治傷寒,多用補中益氣湯。氣虛者,四君子湯加發(fā)散劑。血虛者,四物湯加發(fā)散劑。東垣治風濕,用補中益氣加羌活、防風、升麻、 本、蒼術。海藏治風濕無汗者,用神術湯,有汗者,用白術湯;治剛 ,用神術湯加羌活、麻黃,治柔 用白術湯加桂心、 、術;治風濕用白術湯隨證加藥;治中 脈弦細芤遲者,用黃 湯。此皆與仲景所謂辛苦之人,觸冒之病傷寒同意也。
□
〔丹〕仲景論傷寒而未及乎中寒,先哲治冒大寒昏中者,用附子理中湯,其議藥則得之矣。曰傷、曰中,未有議其異同者。夫傷寒有即病,有不即病,因其舊有郁熱,風寒外束,肌腠自密,郁發(fā)為熱,病邪循經而入,以漸而深,初用麻黃、桂枝輩微表而安,以病體不甚虛也。若中寒則倉卒感受,其病即發(fā)而暴,因其腠理疏豁,一身受邪,難分經絡,無熱可發(fā),溫補自解,此氣大虛,不急治則死矣。
傷寒、傷暑、傷濕,亦如傷寒之漸入也。中風、中暑、中濕,亦如中寒之暴受也。中寒治法見卒中暴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