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綱目》 惡阻

    作者: 樓英

    惡阻,謂嘔吐惡心,頭眩,惡食擇食是也。

    〔《素》〕帝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體有病,而無邪脈也。(腹中論)

    〔《大》〕妊娠稟受怯弱,便有阻病。其狀顏色如故,脈息和順,但覺肢體沉重,頭目昏眩,擇食,惡聞食氣,好食咸酸,甚者或作寒熱,心中憤悶,嘔吐痰水,恍惚不能支持,巢氏謂之惡阻,但癥有輕重耳。

    〔仲〕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于法六十日當(dāng)有此證,設(shè)有醫(y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上絕之者,謂絕止醫(yī)治,候其自安也。子常治一二婦阻病吐,愈治愈逆,因思此仲景絕之之旨,遂停藥,月余自安,真大哉圣賢之言也。

    〔丹〕惡阻即從痰治,多用二陳湯。

    〔羅〕半夏茯苓湯治妊娠惡阻,嘔吐心煩,頭目眩暈,惡聞食氣,好食酸咸,多臥少起,百節(jié)煩疼,羸瘦有痰,胎孕不牢。

    半夏(洗,一兩二錢半) 赤茯苓 熟地(各七錢半) 橘紅 旋復(fù)花(《千金方》無旋復(fù)花,有細(xì)辛、紫蘇) 人參 芍藥 川芎 桔梗 甘草(各半兩)

    上 咀,每服五錢,姜七片,水煎,空心,兼服茯苓丸。若有客熱煩渴口瘡,去橘紅、細(xì)辛,加前胡、知母七錢半。若腹冷下利,去地黃,加炒桂心半兩。若胃中虛熱,大便秘,小便赤澀,加大黃七錢半,去地黃,加黃芩二錢五分。

    茯苓丸治妊娠阻病,心中煩悶,吐痰眩暈。先服半夏茯苓湯兩劑,后服此藥。

    赤茯苓 人參 桂心 干姜 半夏(湯泡七次,炒黃) 橘皮(各一兩) 白術(shù) 葛根 甘草 枳殼(各二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日三服。一方加麥門冬,《肘后》加五味子。

    〔仲〕妊娠嘔吐不止者,干姜人參半夏丸主之。

    干姜 人參 半夏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丸。如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大全方》論半夏動胎而不用,今仲景豈獨不知此而用于此方乎?予治妊阻病累用半夏,未嘗動胎也。經(jīng)云∶有故無殞是也。)

    〔《大》〕治惡阻,吐清水甚,害十余日粥漿不入者。

    白術(shù)(一兩) 人參(半兩) 丁香(二錢半) 甘草(一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鐘,姜五片,煎至七分,溫服。

    歸原散治妊娠惡阻,嘔吐不止,頭痛,全不入食,服諸藥無效。

    人參 甘草 川芎 當(dāng)歸 芍藥 丁香(各半兩) 白茯苓 白術(shù) 陳皮(各一兩半) 桔梗(炒)枳殼(炒。各二錢半) 半夏(洗,炒黃,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生姜五片,棗一枚,水同煎

    人參橘皮湯治阻病嘔吐痰水。

    人參 橘皮 白術(shù)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甘草(三錢) 濃樸(制) 白茯苓(各五錢)

    上為粗末,每四錢加淡竹茹彈子大,生姜三片,水同煎。

    治 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

    青竹茹 橘皮(各二兩) 生姜 茯苓(各四兩) 半夏(五兩)

    上細(xì)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渣,分三服。

    治 妊娠嘔吐不食,兼吐痰水。

    生蘆根(七分) 橘紅(四分) 生姜(六分) 檳榔(二分)

    上切,以水二盞,煎七分,空心,熱服。

    治 妊娠惡食,心中煩憒熱悶,嘔吐。

    青竹茹 麥門冬(各三兩) 前胡(二兩) 橘皮(一兩) 蘆根(一握)

    上切細(xì),以水一大升,煮半升,去渣,分兩服,食前。

    安胎飲治妊娠惡阻,心中憒悶,頭重目眩,嘔逆不食,或胎動不安,腰腹疼痛。

    甘草 茯苓 當(dāng)歸 熟地 川芎 地榆 白術(shù) 黃 白芍藥 半夏(泡七次,炒) 阿膠(炒。

    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錢,生姜四片,水同煎。

    一婦人孕三月,吐痰水并飲食,每日寅卯作,作時覺少腹有氣沖上,然后膈滿而吐,面赤微躁,頭眩,臥不起床,四肢疼,微渴。此肝火挾沖脈之火沖上也。一日甚,一日輕,脈和,右寸洪大,百藥不效者將二月。予男病,偶用沉香磨水化抱龍丸,一服膈寬氣不上沖,二三服吐止眩減,食進(jìn)而安。又應(yīng)氏婦得胎七月,嘈雜吐食,脈壅,心下滿塞,氣攻背,兩肘皆痛,要人不住手以熱物摩熨,得吐稍疏,脈洪大。

    黃芩(二錢半,炒) 黃連(一錢,炒) 白術(shù) 半夏(各二錢) 甘草(炙) 縮砂(各五分)陳皮 當(dāng)歸 山梔 枳殼(炒) 香附 人參 蒼術(shù)(各一錢) 茯苓(一錢半) 生姜(七片)

    服二帖后,嘈雜吐止,心滿塞退,但于夜間背肘痛,用摩熨,遂與抱龍丸化服,其疾如失。

    〔丹〕一婦人年近三十,懷孕兩月,病嘔吐頭眩,自覺不可禁持,以人參、白術(shù)、川芎、陳皮、茯苓等藥服五七日,愈覺沉重。召予脈之,兩手弦,左為甚而且弱。予曰∶此是惡阻,病必怒氣所激。問之果然。肝氣既逆,又挾胎氣,參、術(shù)之補,大非所宜。教以時用茯苓湯下抑青丸二十四粒,五帖,自覺稍安。診其脈略有數(shù)狀,自言口干苦,稍食粥則口酸。予意其為膈間滯氣未盡行,教全以川芎、陳皮、山梔、茯苓、生姜煎湯,下抑青丸十五粒。十余帖,余證皆平。但食及常時之半,食后覺口酸,不食覺易饑。予謂肝熱未平,則以白湯下抑青丸二十粒,二十日而安。予又脈之,見其兩手脈雖和平,而左手弱甚,此胎必墮,此時肝氣既平,參術(shù)可用矣。遂用始初參、術(shù)等藥補之,預(yù)防墮胎以后之虛。服之一月,胎自墮,卻得平穩(wěn)無事。抑青丸一味,黃連為丸是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鎦洪
  • 作者:
  • 作者:
    洪遵
  • 作者:
    曾世榮
  • 作者:
    曹世榮
  • 作者:
    李珣
  • 本書是河南省杞縣解放前的名醫(yī)翟竹亭先生的遺著,曾于一九六三年由開封專署衛(wèi)生局以石印本問世,此由開封醫(yī)學(xué)??茖W(xué)校張茂珍等在石印本的基礎(chǔ)上整理而成。全書凡十七門,二百三十七案。各門有總論,說明病源同異;每病有醫(yī)案,辨證論治,方法簡便。重以溫疫險惡證案,內(nèi)外婦幼各科雜證兼?zhèn)?,所論簡而要,治方奇而效。最可嘉者,即治而不效、失敗的誤診教訓(xùn),亦詳為記載??晒┡R床醫(yī)師參考運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