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jié)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
〔湯〕肝風搖頭,諸方不載。鄭都丞子患七年搖頭,三年下血,已服百余方,前后所服治搖頭者,無非風藥止血者,或作痢,或作腸風,百藥無效。予既視其病,又知其詳,亦不明其標本,退而思之,乃肝血液盛,外有風熱乘之。肝屬木,盛而脾土為木所克。脾與肺是子母,俱為肝所勝,而血遂漬于大便,故便血不止。遂處一方,但損肝祛風而益脾。初亦一時之見,只數(shù)服而愈。十余日后,血止而下白膿,遂得以安。
犀角屑 甘草(各一分) 栝蔞根(半兩) 蛇蛻皮(一錢,炙赤) 防風(五兩) 鉤藤(鉤子,一錢)麻黃(去節(jié),一錢) 黃 (蜜炙,半兩) 羌活 白芍藥(各半兩)
上為末,棗肉丸,食后薄荷湯下,只二服作效,頭搖即止,便血隨愈。次間服胃風湯,數(shù)日頓除。沈舍人子服之亦驗。
□
〔海〕《食療》云∶蛇脫皮,主去風邪,明目,治小兒一百二十種驚癇寒熱,痔,蠱毒,安胎,熬用。治癇弄舌搖頭者,宜用全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