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綱目》 瘧

    作者: 樓英

    治小兒瘧疾,多與大人同法,以出汗為瘥,宜桂枝、柴胡、麻黃、參、芩等輩。又視其病食病痰,以意消息之。大抵多是飲食不節(jié)得之,須以消導(dǎo)為先可也。

    〔世〕萬金丹治大人小兒瘧并哮,痰涎喘急。

    黑豆四十九粒,信一錢。先以黑豆浸去皮,端午日以乳缽研細(xì)拌勻,作一小丸之,黃丹為衣,陰干,治哮冷,茶清吞一丸。治瘧,空心井花水吞一丸,忌熱物葷腥一月。如食熱物即吐。

    〔湯〕治癉瘧但熱不寒方 用黃丹 通紅,臨發(fā)蜜湯調(diào)下,能飲酒,用酒調(diào)。一法,專服小柴胡湯,次服人參前胡湯。

    草果飲治寒多熱少,手足厥冷,遍身浮腫,肚腹疼痛。

    濃樸(姜制) 青皮 草果 藿香 甘草(炙) 丁皮 神曲 良姜 半夏曲

    等分, 咀,姜、棗煎,空心服。

    治久瘧,露星散。

    秦艽 柴胡 白術(shù) 白茯苓 檳榔 常山 黃芩 甘草(炙) 半夏曲 官桂

    上等分, 咀,酒、醋一半煎,露一宿,次日早,取再溫,濾去渣服。陳舍人令嗣久瘧,服驗(yàn)。

    小柴胡湯治小兒瘧疾,往來寒熱。

    人參 半夏 柴胡 黃芩 甘草(各等分)

    上 咀,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青皮湯治小兒瘧疾作,浮腫,兼寒熱不退,飲食不進(jìn)。

    白術(shù) 茯苓 濃樸 青皮 陳皮 半夏 大腹皮 檳榔 三棱 蓬術(shù)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錢,姜水煎服。

    養(yǎng)胃湯治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生冷,溫中快膈,能辟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嘔逆惡心,并宜服之。

    蒼術(shù) 濃樸 半夏 藿香 草果 人參 茯苓 甘草 陳皮

    上 咀,每三錢,棗子、烏梅各一枚,同煎,食前熱服。

    鬼哭散止瘧疾久不愈者效。

    常山 大腹皮 白茯苓 鱉甲(醋炙)

    上 咀,每服三錢,桃、柳枝各七寸同煎,臨發(fā)時(shí)服,略吐出涎效。

    鱉甲飲子治瘧久不愈,腹中結(jié)為 瘕,名曰瘧母。

    鱉甲(醋炙) 白術(shù) 黃芩 草果 檳榔 芎 橘紅 甘草 濃樸 白芍藥(各等分)

    上 咀,姜、棗煎服。

    大腹皮湯治小兒瘧疾,用藥太早,退熱變作浮腫,外腎腫大,飲食不進(jìn)。

    大腹皮 檳榔 三棱 蓬術(shù) 枳殼 蒼術(shù)(制。各二兩) 甘草(三錢)

    上 咀,每服三錢,加姜皮、蘿卜子同煎。

    四獸飲治五臟氣虛,喜怒勞逸不節(jié),致陰陽相勝,結(jié)聚痰飲,發(fā)為瘧疾。兼治瘴瘧。

    半夏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草果 陳皮(各一兩半) 甘草(二錢半)

    上 咀,加烏梅、棗子各一枚,生姜三片,每服三錢,煎服。

    經(jīng)效截瘧丹治瘧母結(jié)癖,寒熱無已。

    真阿膠(湯泡研) 雄黃(各二錢半) 朱砂(一錢半)

    上研為細(xì)末,稀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人參湯候冷空心服。瘴瘧,桃枝湯冷服。臨發(fā)時(shí),磨一丸涂鼻口畔效。

    〔《要略》〕瘧脈自弦,弦數(shù)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宜下之,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fā)汗,浮大者可吐之,弦數(shù)者風(fēng)發(fā)也,以飲食消息之。

    〔《脈》〕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明》〕小兒瘧久不愈,灸內(nèi)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各一壯。)大椎 百會(huì)(各隨年壯。)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