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讀書記》 勞風

    作者: 尤怡

    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治之奈何?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或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讀此,可悟傷風不解成癆之故。勞風者,既勞而又受風也。勞則火起于上,而風又乘之,風火相搏,氣湊于上,故云法在肺下也。肺主氣而司呼吸,風熱在肺,其液必結,其氣必壅,是以俯仰皆不順利,故曰當救俯仰也。救俯仰者,即利肺氣、散邪氣之謂乎?然邪氣之散與否,在平正氣之盛與衰。若陽氣旺而精氣引者,三日,次五日,又次七日,則青黃之涕從咳而出,出則風熱俱去,而肺無恙矣。設不出,則風火留積肺中而肺傷,肺傷則喘咳聲嘶,漸及五臟,而虛勞之病成矣。今人治勞,日用滋養(yǎng)而不少益者,非以邪氣未出之故歟?而久留之邪,補之固無益,清之亦不解,虛勞病之所以難治也。

    再按《脈解篇》云∶太陽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勞風之病,火在上而風乘之,風、火皆陽也;風性善行,火性炎上,非所謂陽氣大上而爭者乎?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