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陽虛者,氣多陷而不舉,故補中益氣多用參、 、術、草,甘溫益氣,而以升、柴辛平助以上升;陰虛者,氣每上而不下,故六味地黃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藥,味濃體重者,補陰益精,而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助之下降。氣陷者多滯,陳皮之辛所以和滯氣;氣浮者多熱,牡丹之寒所以清浮熱。然六味之有苓、澤,猶補中之有升、柴也;補中之有陳皮,猶六味之有丹皮也。其參、 、歸、術、甘草,猶地黃、茱萸、山藥也。法雖不同而理可通也。
(公元 1826 年)清.傅山(青山)著。二卷。上集論帶下、血崩、調經等 38 癥,41 方;下集論妊娠、小產、難產、正產、產后等 40 癥,42 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陽虛者,氣多陷而不舉,故補中益氣多用參、 、術、草,甘溫益氣,而以升、柴辛平助以上升;陰虛者,氣每上而不下,故六味地黃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藥,味濃體重者,補陰益精,而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助之下降。氣陷者多滯,陳皮之辛所以和滯氣;氣浮者多熱,牡丹之寒所以清浮熱。然六味之有苓、澤,猶補中之有升、柴也;補中之有陳皮,猶六味之有丹皮也。其參、 、歸、術、甘草,猶地黃、茱萸、山藥也。法雖不同而理可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