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綱目》 馬蘭

    「釋名」紫菊。

    「氣味」(根、葉)辛、平、無毒。

    「主治」

    1、諸瘧寒熱。用馬蘭搗汁,再加一點水,發(fā)病日早晨服。藥中高精亦可加沙糖。

    2、絞腸痧。用馬蘭根葉在口中細嚼,將汁咽下。

    3、打傷出血。用馬蘭、旱蓮草、松香、皂樹葉(冬日無葉,可用樹皮)共研細,搽入傷口。

    4、喉痹口緊。用馬蘭根(或葉)搗汁,加幾滴醋滴入鼻孔中,或灌入喉中,痰郵,口自開。

    5、水腫尿澀。用馬蘭、黑豆、小麥,加酒、水各一杯,煎成藥一杯,飯前溫服。

    6、丹毒。用馬蘭、甘草,磨醋搽患處。

    7、痔漏。春夏取生馬蘭,秋冬取干馬蘭,白水煮食,連汁喝下。又方:馬蘭,酒煮,焙、研后加糊做成丸子。每天服適量,米湯送下。另用馬蘭煎水,加一點鹽。每天熏洗患處。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羅浮山人
  • 作者:
    汪宏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