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釋名」禁宮花、剪金花、金盞銀臺(tái)。
「氣味」(苗、子)苦、平、無(wú)毒。
「主治」
1、鼻血不止。用王不留行連莖、葉陰干,煎成濃汁溫服。很快見效。
2、大便后下血。用王不留行研為末,每服一錢,水送下。
3、刀傷失血。用王不留行十分,蒴翟葉十分,桑根白皮十分,川椒三分,甘草十分,黃芩、干姜、芍藥、厚樸各二分,前三味,燒存性,后六味,研為末。兩組和勻。治在傷。每服一匙,水送下;治小傷,只須用末敷傷處即可。婦女產(chǎn)后亦可服用。此方名“王不留行散”。
4、婦女乳少。用王不留行、穿山甲(炮)、龍骨、瞿麥穗、麥門冬,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diào)下,服藥后再吃豬蹄湯,并一日數(shù)次用木梳乳,助乳汁流出。此方名“涌泉散”。
5、頭風(fēng)白屑。用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為末,干搽頭上。第二天清晨篦去。
6、癰疽諸瘡。用王不留行、桃枝、茱萸根皮各五兩,蛇床子、牡荊子、苦竹葉、蒺藜子各三程式,大麻子一升,以水二頭號(hào)半,煮取一斗,多次洗患處。此方名“王不留行湯”。
7、疔腫初起。用王不留行子研為一末,加蟾蜍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酒送下。汗出即愈。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guó)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gè)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釋名」禁宮花、剪金花、金盞銀臺(tái)。
「氣味」(苗、子)苦、平、無(wú)毒。
「主治」
1、鼻血不止。用王不留行連莖、葉陰干,煎成濃汁溫服。很快見效。
2、大便后下血。用王不留行研為末,每服一錢,水送下。
3、刀傷失血。用王不留行十分,蒴翟葉十分,桑根白皮十分,川椒三分,甘草十分,黃芩、干姜、芍藥、厚樸各二分,前三味,燒存性,后六味,研為末。兩組和勻。治在傷。每服一匙,水送下;治小傷,只須用末敷傷處即可。婦女產(chǎn)后亦可服用。此方名“王不留行散”。
4、婦女乳少。用王不留行、穿山甲(炮)、龍骨、瞿麥穗、麥門冬,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diào)下,服藥后再吃豬蹄湯,并一日數(shù)次用木梳乳,助乳汁流出。此方名“涌泉散”。
5、頭風(fēng)白屑。用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為末,干搽頭上。第二天清晨篦去。
6、癰疽諸瘡。用王不留行、桃枝、茱萸根皮各五兩,蛇床子、牡荊子、苦竹葉、蒺藜子各三程式,大麻子一升,以水二頭號(hào)半,煮取一斗,多次洗患處。此方名“王不留行湯”。
7、疔腫初起。用王不留行子研為一末,加蟾蜍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酒送下。汗出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