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人參 石菖蒲 生地 川芎(各一兩) 細辛 防風 辰砂(另研,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薄荷湯下。
□
栝蔞皮(銼) 白僵蠶(去頭) 甘草(各等分,各炒黃)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或生姜自然汁調(diào)下。用五分,綿裹噙化,咽津亦得,日兩三服。
□
半夏(五錢) 草烏(二錢半,炒) 桂(二分半) 姜汁糊丸,芡實大,每夜含化一丸。
□
蛤蚧(一對,去嘴足,溫水浸去膜,刮了血脈,醋炒) 訶子(煨,去核) 阿膠(炒) 生地 麥冬(去心)
細辛(去苗) 炙甘草(各五錢) 蜜丸,棗大,食遠,含化。
□
杏仁 姜汁 砂糖 白蜜(各一兩) 五味子 紫菀(各四錢) 通草 貝母(各四錢) 桑皮(五錢) 水煎,時服。
□
訶子(四個,半生半炮) 桔梗(一兩,半生半炙) 甘草(二寸,半生半炙) 為細末,每服二錢,童便一盞,水一盞,煎五七沸,溫服。甚者不過三服愈。
又方
大訶子(四個) 桔梗(三兩) 甘草(二兩,制法同上) 每服一錢匕,入沙糖一小塊,水五盞,煎至三盞,時時細呷,一日服盡,其效甚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