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釋名」茴香、八角珠。
「氣味」(子)辛、平、無毒。
「主治」
1、大小便閉,鼓脹氣促。用八角茴香七個、大麻半兩,共研為末,加生蔥白三至七根,同研煎湯,調(diào)五苓散末服下。一天服一次。
2、小便頻數(shù)。把茴香(不定量)掏凈,加少量鹽,炒研為末,炙糯米糕蘸食。
3、腎虛腰痛。用茴香炒過,研細,切開豬腎,摻末入內(nèi),裹濕紙中煨熟,空心服,鹽酒送下。
4、疝氣。用茴香炒過,分作二包,交替熨患處。
5、脅下刺痛。用茴香一兩(炒)。枳殼五錢(麩炒),共研為末。每服二錢,鹽酒調(diào)服。
6、蛇咬久潰。有茴香搗成末敷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