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葉選醫(yī)衡》 喘哮短氣氣逆息賁辨

    作者: 未知

    經(jīng)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又云∶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xù)則穹壤判。此言人生之氣出入升降,貴乎往來不窮,乃成生生之妙用。若外為六淫所傷,內(nèi)為七情所結(jié),則喘哮、短氣、少氣、氣逆、息賁之證,種種作矣。然何以辨之?喘者,促促氣急,喝喝痰聲,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由于肺氣感邪,肺葉張舉,或虛而挾寒;或?qū)嵍鴴稛幔蛩畾馍铣?,虛火上炎;或氣郁所感,脾胃不足,皆有此候。風寒必有冷痰如冰之證;實熱必有壅盛燥渴之證;水氣必脅下脹滿有聲,四肢浮腫;虛火必得食即減,食已即發(fā),乍進乍退;氣郁必鼻息引張,煩悶胸滿,胃虛必氣道奔急,喘甚不休。治者隨證而施。使浮游之火下降,清肅之令下行,自不復(fù)有火矣。哮者與喘相類,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妒備洝访麨檫人允且玻孕刂卸嗵?,結(jié)于喉間,與氣相系,隨其呼吸有呀呷之聲。得之咸酸太過,積熱膠痰,痰去則聲少息。倘不節(jié)口,而胸中未盡之痰,得新味相結(jié),哮又作矣,治之以吐痰為生。若遇冷而發(fā)者,因中外皆寒,宜溫其肺金。若寒包其熱者,宜清肺藥中兼加發(fā)散,則自然愈也。短氣者,呼吸雖急而不接續(xù),似喘無痰聲,亦不搖肩呻吟,而無痛禁,雖若氣上沖,實非氣上沖也。凡氣食阻者宜瀉之,元氣虛者宜補之。少氣者,氣少不足以言,即經(jīng)所謂言而微,終日復(fù)言,為奪氣之候,皆因中氣不足所致,故短氣猶有屬實,少氣惟有補虛而已。逆氣者,但氣上奔急,肺壅而不下,若有不能呼吸之狀,實于哮喘短氣不同。息賁者,五積中之肺積也,喘息奔急,亦名息積,右脅下必有積塊以別之。人之五臟,皆有上氣,而肺為之總司,其體清虛,有升有降,即出入皆利,其用健運,少氣少血,即升降無資。故喘哮諸證,皆在肺金分野,治之亦宜在肺。然屬實者,毋庸更論;屬虛者,又應(yīng)變通。如土虛而不能生金者,則治在脾而中樞能運;或腎虛而不能納氣者,治在腎而北門有鎖。皆以氣味濃藥,實其中下二焦之間,不得泥夫壅逆之候,而束手逡巡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全書。

    作者:
  • 作者:
    孫一奎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審視瑤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著。六卷,首一卷。 先總論,次方論。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并述眼科手術(shù)方法,附有醫(yī)案、圖說、歌括。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