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著作?!队褲O齋醫(yī)話》叢書之第六種。1卷。清黃凱鈞(退庵)撰??诩螒c七年(1812年)。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不分部類,大致按植物、礦物、動物為序排列。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用要點,所附個人經(jīng)驗,每出新意,甚切實用。現(xiàn)存初刊本及《中國醫(yī)學大成》本。
查古籍
本草著作?!队褲O齋醫(yī)話》叢書之第六種。1卷。清黃凱鈞(退庵)撰??诩螒c七年(1812年)。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不分部類,大致按植物、礦物、動物為序排列。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用要點,所附個人經(jīng)驗,每出新意,甚切實用。現(xiàn)存初刊本及《中國醫(yī)學大成》本。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銀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題唐.孫思邈著。二卷。論眼科諸證甚為明晰,治療也不偏于補瀉寒溫。
小兒之咳,謂有聲無痰者,肺傷也。嗽則有痰無聲者,肺濕也。咳嗽則有虛實、風寒、濕食、停痰、陰虛等癥。但因痰而嗽者,痰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動痰者,咳為重,主治在肺。以時而言之,清晨咳者屬痰火,午前嗽者屬胃火,午后嗽者屬陰虛,黃昏嗽者火浮于肺,二更嗽者食積滯于三焦。嗽而抱首面赤反食者,肺實也。氣逆虛鳴,面白餐食者,肺虛也。痰腥而稠,身熱喘滿,鼻干面赤者,肺熱也。嗽多清痰,面白而喘,惡風多涕者,肺寒也。感冒風寒,發(fā)熱鼻塞,聲重者,服參蘇飲。因火痰熱,咳嗽面赤,心煩咽痛,鼻血者,服清熱導痰湯。傷食停痰,吐嘔腹痛者,服平胃二陳湯。久咳氣虛,四肢怯冷,氣血不足者,服補中益氣湯。
水泛為痰,五心發(fā)熱,食減神昏,痰如水泡者,服八仙長壽飲。日間咳少,夜間甚者,服金水六君湯。
參蘇飲治四時感冒,頭痛發(fā)熱,咳嗽痰盛。
茯苓(一錢) 揀參 枳殼 法夏 前胡 蘇葉 干葛 廣皮 桔梗(各一錢) 炙草(五分) 生姜(三片) 蔥白(三寸) 水煎溫服。
人參敗毒散此方辛平升散,為咳嗽第一神方,舉世少有。知者凡有咳嗽,無論內(nèi)傷外感風寒,夾濕夾毒,不拘男婦、大小,胸緊氣急咽痛口苦,痰不相應,即用此方升散之?;蚋忻爸卣?,服此其咳愈甚,不知者以為藥不相符,棄而不服。不知正是升散之力佳兆也,再服之漸次輕減。不拘劑數(shù),只以痰為度,聲響痰出,是其效也。枯燥之人,數(shù)劑之后,略加沙參、尾參、當歸、白芍、生地、麥冬之類,以滋其陰,無不愈者。再有叮嚀,凡咳嗽初起,切不可誤用寒涼及滋陰之藥,閉其肺竅,為害不小,但以辛散之藥為先著。俟痰應之后,漸加滋陰則得也。
揀參 川芎 枳殼 茯苓 前胡 柴胡 蘇荷 芥穗 西風 連翹(各一錢) 桔梗(一錢二分) 羌活(七分) 獨活 甘草(各五分) 生姜(一片) 水煎服。
清肺飲治氣逆而咳,面白有痰。
前胡 枳殼 知母 川貝 茯苓 桔梗 麥冬 井膠(各一錢) 柴胡 蘇荷(各七分) 桑皮(五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忌油。
葶藶丸治乳食沖脾,傷風咳嗽,身熱痰多喘嗽。
葶藶(去土,隔紙略炒) 牽牛(炒) 杏仁(去皮尖,炒黃色另研) 防己(炒)
上藥等共為末,入杏仁泥和蒸,棗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六七丸,姜湯送下,量小兒大小加減。
清寧丸治心肺有熱而令咳嗽,宜從小便利出。
桑皮(炙) 葶藶(炒) 赤苓(酒炒) 前仁(炒。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為末,每服五分,生姜大棗湯送下。
清熱導痰湯治火咳熱痰結(jié)胸。
白茯苓 陳皮 半夏 南星 枳實 桔梗 黃芩 栝蔞仁(捶去油) 甘草(各七分) 桑皮川貝(各八分) 杏仁(七粒,去皮尖)
平胃二陳湯治傷食腹痛,停痰咳嗽。
蒼術(shù) 陳皮 甘草 濃樸(姜汁炒。各一錢) 茯苓 半夏 楂肉 神曲(炒。各八分)
加減補中益氣湯治咳嗽氣虛,以此升之。
蜜 人參 當歸 白術(shù)(土炒) 茯苓(各一錢) 廣皮 炙草 蜜升麻 蜜柴胡(各五分)
以上原方,虛咳者加酒芍、麥冬(各一錢),五味(七粒)。
八仙長壽飲治腎虛水泛為痰。
熟地 棗皮 懷山藥 茯苓(各一錢) 丹皮 澤瀉(各七分) 五味子(七粒) 麥冬(去心,一錢)
金水六君煎治夜咳不愈。
熟地 當歸(各四錢) 茯苓(三錢) 半夏 陳皮 甘草(各一錢) 核桃(二個) 煨姜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