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總括】淋痛雖然分五種,要明各類在詳明;曰膏曰冷同其癥,血石均為熱一般。
【脈法】少陰脈數,女子則陰中生瘡,男子則為氣淋。脈細而緊,小便澀滯,常有余瀝不盡,此為氣淋,其鼻準色黃者,知其為小便難而成淋也。
《內經》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故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降,而成淋閉之患矣。先哲以滴水之器譬之,上竅閉則下竅不出,此理甚明,故東垣使灸百會,丹溪使吐以提其氣之橫格,是皆開上竅之法也。
《原病式》曰∶淋者小便澀痛也,熱客膀胱,郁結不能滲泄也。
巢氏曰∶諸淋皆腎虛所致,腎與膀胱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腸,下于胞,行于陰,為小便也。膀胱熱則津液內溢,水道不通,停積于胞。腎氣熱則澀,故令水道不利,小便淋瀝,故謂之淋。其狀小便出少而數,其小腹急痛引臍是也。
膏淋者,小便時有肥脂似膏,而浮于小便之上,此腎虛不能制其肥液而下行也。
冷淋者,必先戰(zhàn)栗而后小便,此亦腎虛而下焦受冷,冷氣入胞,與正氣交爭,故小便澀而戰(zhàn)栗也。
熱淋者,是下焦有熱,熱氣搏于腎,流入于胞,其溺黃多而澀,間有鮮血也。
血淋者,熱之極也。心者血之主,外行經絡內行臟腑,熱盛失其常道,心與小腸為表里,故下流而入于胞,則為血淋。
石淋者,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腎為熱所乘,遇小便則莖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則砂石從小便出。甚則塞痛,令人昏悶,遍身有汗而后醒,此痛之使然也,并以局方五淋散及香芎丸、木通散、五苓散、導赤散選而用之。如腎虛者,六味地黃丸加鹿茸、川牛膝,名補腎地黃丸。
小腸有氣則小便脹,小腸有血則小便澀,小腸有熱則小便痛,治當行滯清熱疏利小便,不可用補氣藥,氣得補則愈脹,血得補則愈澀,熱得補則愈盛。此兩段正巢氏所謂諸淋皆腎虛所致也。
【附方】
五淋散赤芍 赤茯苓 山梔 當歸 甘草
香芎丸香附 川芎 海金砂 赤茯苓 滑石 枳殼 澤瀉 石韋 檳榔
木通散木通 滑石 黑丑
五苓散見驚風癥內。
導赤散生地 木通 黃芩 赤茯 甘草
補腎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加鹿茸、川牛膝。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公元 1158 年)宋.撰人未詳.二十卷.自醫(yī)工論至疵靨論,述小兒初生至成童的疾病,凡 100 論, 論后附方.
《小兒藥證直訣》(公元 1114年)宋.錢乙(仲陽)著。三卷,上卷論證、中卷述醫(yī)案、下卷記載藥方,在兒科方面有不少創(chuàng)見 。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總括】淋痛雖然分五種,要明各類在詳明;曰膏曰冷同其癥,血石均為熱一般。
【脈法】少陰脈數,女子則陰中生瘡,男子則為氣淋。脈細而緊,小便澀滯,常有余瀝不盡,此為氣淋,其鼻準色黃者,知其為小便難而成淋也。
《內經》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故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降,而成淋閉之患矣。先哲以滴水之器譬之,上竅閉則下竅不出,此理甚明,故東垣使灸百會,丹溪使吐以提其氣之橫格,是皆開上竅之法也。
《原病式》曰∶淋者小便澀痛也,熱客膀胱,郁結不能滲泄也。
巢氏曰∶諸淋皆腎虛所致,腎與膀胱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腸,下于胞,行于陰,為小便也。膀胱熱則津液內溢,水道不通,停積于胞。腎氣熱則澀,故令水道不利,小便淋瀝,故謂之淋。其狀小便出少而數,其小腹急痛引臍是也。
膏淋者,小便時有肥脂似膏,而浮于小便之上,此腎虛不能制其肥液而下行也。
冷淋者,必先戰(zhàn)栗而后小便,此亦腎虛而下焦受冷,冷氣入胞,與正氣交爭,故小便澀而戰(zhàn)栗也。
熱淋者,是下焦有熱,熱氣搏于腎,流入于胞,其溺黃多而澀,間有鮮血也。
血淋者,熱之極也。心者血之主,外行經絡內行臟腑,熱盛失其常道,心與小腸為表里,故下流而入于胞,則為血淋。
石淋者,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腎為熱所乘,遇小便則莖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則砂石從小便出。甚則塞痛,令人昏悶,遍身有汗而后醒,此痛之使然也,并以局方五淋散及香芎丸、木通散、五苓散、導赤散選而用之。如腎虛者,六味地黃丸加鹿茸、川牛膝,名補腎地黃丸。
小腸有氣則小便脹,小腸有血則小便澀,小腸有熱則小便痛,治當行滯清熱疏利小便,不可用補氣藥,氣得補則愈脹,血得補則愈澀,熱得補則愈盛。此兩段正巢氏所謂諸淋皆腎虛所致也。
【附方】
五淋散赤芍 赤茯苓 山梔 當歸 甘草
香芎丸香附 川芎 海金砂 赤茯苓 滑石 枳殼 澤瀉 石韋 檳榔
木通散木通 滑石 黑丑
五苓散見驚風癥內。
導赤散生地 木通 黃芩 赤茯 甘草
補腎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加鹿茸、川牛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