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科證治準繩》 疔瘡

    作者: 王肯堂

    〔薛〕諸瘡惟疔毒為甚,殺人亦速,古云∶疔有十二種,種各不同,內(nèi)三十六疔,滿其數(shù)即不可救,亦有不滿其數(shù)而死者,乃毒瓦斯走散故也,若痘毒染人,發(fā)于頭面或遍身者,又非此類。在小兒多因乳母食有毒之物,或兒卒中飲食之毒,或感四時不正之氣,皆能致之,其瘡多生頭面四肢,形色不一,或如小瘡,或如水泡,或痛或癢,或麻木不仁,外證寒熱、嘔吐、惡心、肢體拘急,大要當分邪之在表在里,急用隔蒜炙法并解毒之劑,若不省人事,牙關(guān)緊閉,急以奪命丹為末,熱酒調(diào)灌,如食生冷之物,或用涼水淋洗,則輕者難愈,重者不治。其生于兩足者多有紅絲至臍,生于兩手者多有紅絲至心,生于唇口之內(nèi)者多有紅絲入喉,急用針挑出惡血,以泄其毒,可保無虞。其在偏僻之處,藥難導達者,惟灸法有回生之功,若投峻厲之劑,是保其危矣。小兒肌肉柔脆,且不能言痛否,灸法須將蒜切薄片,著肉一面略剜少空,灼艾燃蒜,先置大人臂上,試其冷熱得宜,然后移著瘡上,又別灼艾,如前法試之,以待相易,勿令間歇。

    飛龍奪命丹

    治瘡毒、發(fā)背、腦疽等證。

    真蟾酥(干者,酒化)輕粉枯白礬寒水石銅綠乳香沒藥麝香朱砂(各六錢)蝸牛(四十個,另研,如無、亦可)上,各為末。入蟾酥、蝸牛,或加酒少許、糊丸綠豆大。每服一二丸,溫酒或蔥湯下。重者,外用隔蒜灸法。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