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一、脈沉細(xì)無(wú)力,直中寒也。一、背惡寒,直中寒也。一、嘔吐清涎,直中寒也。一、四肢厥逆過(guò)肘膝,直中寒也。一、多眠,直中寒也。一、干嘔不渴,直中寒也。一、腹痛綿綿,下利清谷,直中寒也。一、吐蛔,直中寒也。一、蜷臥,直中寒也。一、囊縮唇甲青,直中寒也。一、惡寒身痛,不頭痛不發(fā)熱,直中寒也。一、四肢拘急,不發(fā)熱,直中寒也。一、身痛如被杖,直中寒也。一、小便清長(zhǎng),直中寒也。上證一見(jiàn),即知直中,溫之宜亟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