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藥理學》 第五節(jié) 止瀉藥

    腹瀉是多種疾病的癥狀,治療時應采取對因療法。例如腸道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應當首先用抗菌藥物。但劇烈而持久的腹瀉,可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可在對因治療的同時,適當給予止瀉藥。常用的藥物如下:

    1.阿片制劑 多用于較嚴重的非細菌感染性腹瀉(參見第十八章)。

    2.不良反應輕而少見。大劑量長期服用可產生成癮性,一般則少見。

    3.洛哌丁胺(loperamide,苯丁哌胺)結構類似地芬諾酯,除直接抑制腸道蠕動外,還可減少腸壁神經(jīng)末梢釋放乙酰膽堿。作用強而迅速。用于急、慢性腹瀉。不良反應輕微。

    4.收斂劑(astringents)和吸附藥(adsorbants)口服鞣酸蛋白(tannalbin)在腸中釋出鞣酸能與腸粘膜表面的蛋白質形成沉淀,附著在腸粘膜上,減輕刺激,降低炎性滲出物,起收斂止瀉作用。次碳酸鉍(bismuth subcarbonate)也有相同作用。藥用炭(medicinal activated charcoal)是不溶性粉末,因其顆粒很小,總面積很大,能吸附大量氣體、毒物,起保護、止瀉和阻止毒物吸收的作用。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