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氣溫,味甘苦,氣薄味濃,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有小毒。入手太陰之劑也。解肌毒,散結(jié)滯。入麻黃,利胸中氣逆而喘促。同烏梅,潤大腸氣閉而便難。單仁開腠理甚捷,雙仁治狗咬極驗。予嘗用杏仁三錢,馬兜鈴三錢,蟬蛻二錢,白礬五錢,白砒五分,乳細,紅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冷水送下,男七女六,治哮神效。大都中病即已,不可多服,過則令人傷筋骨。泄痢忌用。戒粟米,畏犬肉。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氣溫,味甘苦,氣薄味濃,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有小毒。入手太陰之劑也。解肌毒,散結(jié)滯。入麻黃,利胸中氣逆而喘促。同烏梅,潤大腸氣閉而便難。單仁開腠理甚捷,雙仁治狗咬極驗。予嘗用杏仁三錢,馬兜鈴三錢,蟬蛻二錢,白礬五錢,白砒五分,乳細,紅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冷水送下,男七女六,治哮神效。大都中病即已,不可多服,過則令人傷筋骨。泄痢忌用。戒粟米,畏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