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西醫(yī)眼科學》 (二)晶狀體(lens)

    是一個雙凸透鏡狀的富于彈性的透明體。位于虹膜、瞳孔之后,玻璃體之前,借晶體懸韌帶與睫狀體聯系。晶體后表面的凸度大于前表面,是重要的屈光間質之一。后表面中央叫后極,前表面中央叫前極,顯露于瞳孔中央。前后兩面交界處叫赤道。成人晶體直徑約9~10mm ,厚約4~5mm。(圖1-15,1-16)

    晶狀體側面部

    圖1-15 晶狀體側面部

    晶狀體囊前后切片

    圖1-16 晶狀體囊前后切片

    晶狀體組織結構:(圖1-17,1-18)

    1.晶體囊膜:是一層富于彈性無細胞的透明薄膜,完整地包繞在晶體周圍。前面的稱前囊,后面的稱后囊,各部位囊膜厚度不一致,后囊較前囊薄,周邊部比中央區(qū)厚。

    晶狀體赤道部子午節(jié)面

    圖1-17 晶狀體赤道部子午節(jié)面

    Ⅰ新生兒  Ⅱ老年人

    晶體光學切面

    圖1-18 晶體光學切面

    2.上皮細胞:位于前囊內面直到赤道部附近,為一單層細胞,能不斷分裂增殖推向赤道部,在赤道部逐漸延長,最后變成晶體纖維。而后囊膜下沒有上皮細胞。

    3.晶體纖維:是構成晶狀體的主要成份。其結構層次頗類似洋蔥頭,可分為兩部分。(1)晶體皮質,新形成的晶體纖維位于囊膜下,居于外層,質軟,構成晶體皮質。隨纖維的老化,舊的纖維被擠向中央、脫水、硬化而形成晶狀體核。(2)晶狀體核,自外向內可為成人核、嬰兒核、胎兒核、胚胎核。

    4.晶體懸韌帶:又稱睫狀小帶,由一系列無彈性的堅韌纖維組成。從視網膜邊緣、睫狀體到達晶體赤道部附近,將晶體懸掛在生理位置上,同時協助睫狀肌作用于晶狀體而起到調節(jié)作用。

    晶狀體的生理特點是(1)晶體透明、無血管,是重要的屈光間質,其屈光力約為19D。其營養(yǎng)主要來自房水,新陳代謝復雜。當代謝障礙或囊膜受損時,晶狀體就變混濁,形成白內障而影響視力。(2)晶體具有彈性,借助于睫狀肌、懸韌帶的作用改變其屈光力而具有調節(jié)作用。隨年齡的增加,晶體變硬、彈性減弱而導致調節(jié)作用減退,出現老視。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