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證治準(zhǔn)繩·幼科》 水痘

    作者: 王肯堂

    小兒痘瘡有正痘與水痘之不同,新安張季明云∶其瘡皮不薄,如赤根白頭,漸漸赤腫,而有膿瘥遲者,謂之大痘,此里證,發(fā)于臟也。其瘡皮薄如水泡,破即易干,而出無漸次,白色或淡紅,冷冷有水漿者,謂之水痘,此表證,發(fā)于腑也。亦與疹子同,又輕于疹,發(fā)熱一二日而出,出而即消,易出易靨,不宜燥溫,但用輕劑解之,麥湯散主之,羌活散、消毒飲、麥煎散俱可服,又當(dāng)服大連翹湯以解之。如心悶,煩蹂,發(fā)熱,及大小便澀,口舌生瘡者,通關(guān)散主之。水痘夾黑,出來黑水流,或手足冷者,前胡、甘草、生地、玄參、連翹、茯苓、木通、蟬蛻、麥門冬、川芎、陳皮、當(dāng)歸、生姜水煎服。

    麥湯散治水痘。

    地骨皮 滑石 甘草(各半錢) 甜葶藶 麻黃 大黃 知母 羌活 人參(各一錢)

    上銼散。水一盞,每服二三錢,小麥七粒,煎六分,不拘時(shí)溫服,分二帖。

    麥煎散治小兒夾驚傷寒,吐逆壯熱,表里不解,氣粗喘急,面赤自汗?;蚩裾Z驚叫,或不語無汗,及癮疹遍身赤癢,往來潮熱。時(shí)行麻痘疹子余毒未盡,渾身浮腫,痰涎咳嗽。或變急慢驚風(fēng),手足搐搦,眼目上視,及傷風(fēng)頭疼,并治之。

    滑石 地骨皮 赤芍藥 石膏 白茯苓 杏仁 知母 甘草 葶藶子(炒) 人參麻黃(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麥子煎湯下。如初生芽兒,感冒風(fēng)冷,鼻塞身熱,噴嚏多啼,每一字,用麥子煎湯調(diào)下。一方,去地骨皮、滑石,加羌活、川芎,薄荷煎湯調(diào)下。

    羌活散(初熱)消毒飲(即牛蒡荊芥甘草三味)大連翹湯(便悶)通關(guān)散(便悶)

    按∶水痘,今小兒患之者,大率無害,如無內(nèi)證,不必服藥,無事生事也。前后四方,不為輕劑,非熱甚不解,二便秘澀,煩悶不寧,不宜輕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
    吳坤安
  • 作者:
    嚴(yán)則庵纂輯、裘慶元輯
  • 《傷寒明理論》(公元 1156 年)金.成無己著。三卷。對于《傷寒論》的 50 個(gè)證作了分析此較。 附方論一卷,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

    作者:
  • (公元 219 年)漢.張機(jī)(仲景)著。十六卷??偨Y(jié)三世紀(jì)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yàn),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作者:
  • 作者:
    劉完素
  • 作者:
    任越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