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陰證略例》 陰陽寒熱各從類生服藥同象

    作者: 王好古

    假令附子與大黃合而服之,晝服則陽藥,成功多于陰藥,夜服則陰藥成功于陽藥,足從其類也。況人之疾,獨不然乎!若病陽癥,晝則增劇,夜則少寧;若病陰癥,晝則少寧,夜則增劇。是人之陰陽寒熱,從天地之行陰行陽也,寒熱之化,以此隨之。故前人治陰證用陽藥,續(xù)于夜半之后者,所以卻類化之陰,而接身與子所生之陽也。《通玄類證》云∶小建中湯后亦舉日三夜二,及尺脈不至者加黃 。

    予嘗云∶大便軟者宜湯,大便結(jié)者宜丸,以丸蜜潤也。仲景治霍亂吐下,脾濕大勝,而用丸何也?

    答曰∶以濕言之,豈有潤之之理,此正濕已太過,津液極亡,所以轉(zhuǎn)筋也。筋得血而養(yǎng),故能屈伸。利下既多亡陰,失血反成枯燥,燥則所以不能屈伸也。故濕劑以潤之,只用丸也,與婦人血崩過極不止而用四物湯潤劑同意。十劑之法,要當謹察。

    理中湯

    人參(一兩) 干姜(炮) 甘草(炙) 白術(各二兩)

    腹痛者,加人參一兩。寒者,加干姜一兩半??视盟?,加白術一兩半。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蛩闹屑备雇凑?,或腹?jié)M下利轉(zhuǎn)筋者,去術,加附子一枚,生用。

    上銼如麻豆大,每秤三錢,水一盞半,煮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

    海藏云∶理中湯加減八法,并無寒藥。吐利后有表者表之汗出厥者溫之;既吐且利,小便復利,大汗出,內(nèi)寒外熱者亦溫之;至于吐下后,汗出不解,厥逆脈欲絕者,四逆主之。以是知此候無陽證,皆陰證也。仲景人參桂枝湯,理中湯加桂枝,太陽未除,下之成協(xié)熱利,心下痞,表里不解者;《活人》此理中湯內(nèi)加青陳皮,名治中湯,治胸膈?。辉S學士改《活人》方,作補脾丸,治勞則補子,如子富而父不貧,不特虛則補其母也。

    以上三證,若有外感與內(nèi)證飲冷極者,宜五積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下頷正復術、死骨剔除術、鼻瘜肉摘除術、痔漏手術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