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感者,先太陽,次陽明,次少陽,次太陰,次少陰,次厥陰;內(nèi)感者,先三陰而無定,次少陽,次陽明,次太陽,為極高之分。
陽從內(nèi)消,從右手脈先陷,左手浮,右手沉。
陽從外走,從左手脈先陷,右手浮,左手沉。
其脈或有不然者,陰陽之變易無定也。許學士云∶陰陽交互最明,正坐此耳!
陽脈沉而滑,若浮者,欲升而汗也。
陰脈沉而細,本體也。
若浮而有力者,陽氣生也。
若浮而無力者,陽氣走也。
若浮若沉,或有力,或無力,陰陽交爭而未定也,惟外熱內(nèi)寒者,多有此脈。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外感者,先太陽,次陽明,次少陽,次太陰,次少陰,次厥陰;內(nèi)感者,先三陰而無定,次少陽,次陽明,次太陽,為極高之分。
陽從內(nèi)消,從右手脈先陷,左手浮,右手沉。
陽從外走,從左手脈先陷,右手浮,左手沉。
其脈或有不然者,陰陽之變易無定也。許學士云∶陰陽交互最明,正坐此耳!
陽脈沉而滑,若浮者,欲升而汗也。
陰脈沉而細,本體也。
若浮而有力者,陽氣生也。
若浮而無力者,陽氣走也。
若浮若沉,或有力,或無力,陰陽交爭而未定也,惟外熱內(nèi)寒者,多有此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