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味辛、苦,氣溫、平、微寒。無毒。多生石崖濕處,形僅寸半而長(zhǎng)。莖葉紫青,仿佛扁。遇雨舒開如掌,經(jīng)晴卷束如拳。凡欲用之,隨時(shí)收采。止血用炙,去血宜生。治婦人癥瘕血閉殊功,療男子風(fēng)眩痿蹙立效。止脫肛而散淋結(jié),除啼泣以驅(qū)鬼邪。(尸疰鬼疰腹痛百邪,鬼魅啼泣酒煎服之。)益精強(qiáng)陰,鎮(zhèn)心安魄。暖水臟育孕,和顏色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