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dǎo)攻補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味苦,氣平,微寒。無毒。園圃俱有,江淮獨多。莖直似蒿青紅,葉大如柳柔軟。花上紅下白,形類雞冠;(即野雞冠花純白者勝。)子黑扁而光,粒同莧實。六月收取,多治眼科。去肝臟熱毒上沖,青盲翳腫;除心經(jīng)火邪暴發(fā),赤障昏花。堅筋骨鎮(zhèn)肝,益腦髓聰耳于下部。止金瘡去血,塞鼻衄來紅。
(謨)按∶《本經(jīng)》款內(nèi)載曰∶子名草決明,意謂功專治眼,特假別名以美之,非真為決明子也。若以為然,則原揭諸簡端,何不直書而但曰青葙子乎?正猶沙參一名知母,龍眼一名益智,名同而實異也。且別條所載決明子藥,粒狀稍大,主治尤優(yōu)。世醫(yī)弗明,或偏執(zhí)一,不免得此失彼,大辜藥味之能矣。幸而此曰草決明,彼曰決明子。兩名雖一,上下字差略,此分別不同,讀者不可不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