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疾病預測》 第二節(jié) 腹先兆的臨床意義

    一、腹部對脾胃的預報意義

    脾胃內藏于體,外應于腹,腹部是觀察脾胃最直接的部位,腹皮的厚薄、色澤、寒溫及韌軟可反映脾胃的虛實盛衰。

    如腹皮厚實者腸厚實,腹皮薄者腸薄,腹皮溫暖而明潤者脾充,腹皮冷而色晦者脾弱。腹皮溫度還可預診脾虛陰火和脾實陽火,如初按灼手為脾胃熱而實火內充,然久按燙手則提示脾虛陰火內伏的可能。

    此外,人體背部為陽海,背部發(fā)涼為陽虛之兆,腹部為陰海,故最能候人體陰氣,如胸腹部常發(fā)熱,多提示為陰虛之體。

    二、腹相對壽夭氣質的預測

    前賢有謂腹皮厚廓大,按之柔而有力為壽相,腹部按之如水上浮板,有根底可應是謂有神亦為壽相,反之,腹皮薄廓小,按之硬而無彈性或虛軟如水上浮紙無根底是謂無神為夭相。

    此外,腹相還能預知人的氣質,根據(jù)腹相的緩急剛柔可以推測氣質的剛毅或懦弱,觀察腹相的大小可推測性格的豁達或狹窄,以知氣量的大小。

    三、腹部對癥瘕瘀血的預診意義

    腹皮枯而無澤、腹皮拘急,或如板者為內有瘀血之兆,如《診病奇侅》曰:“酒客之腹,鳩尾下如板,左右最甚者,以酒氣甚而血凝滯也,如此者有三、五年內吐黑血者”。及“鳩尾岐骨處,皮肉寄聚者,惡候也。”(日本·丹波茝庭類次著)。又腹中有動氣為內有惡血之象,小腹右旁凝結為內有蓄血的標志,瘀血作痛多在臍旁小腹,按其痛處,有塊應手。此外,臍下甲錯為小腹內必有瘀血的信號。

    腹診對癥瘕積聚也有著重要的預報意義,如腹中有塊,應手不溫,動按而動或痛甚者,為腹背癥瘕之征。腹動在臍上,是內有癥之兆,如《金匱要略》:“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瘕痼害……桂枝茯苓丸主之”。又腹有動者積也,腹內有動如彈指是為氣積,按之移者聚也,不移者積也。

    腹內癥瘕在《內經》早已有記載,如《靈樞·水脹》論述腸覃、石瘕曰:“石瘕生于胞中……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腸覃何如?……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張仲景也極重視腹部對瘀血的診查,如《傷寒論》提出蓄血征的特征為“少腹急結”“少腹當鞭滿”,《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篇》指出“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之征兆。唐容川《血證論》曰:“單腹脹者為血臌”指腹脹、腹露青筋為血臌之征。上述皆說明腹部為預診癥瘕瘀血最直接的部位。

    四、腹中動氣是候吉兇的重要標志

    正常腹中動氣一息5~6次,如7~8次以上則屬兇相,動氣之勢過強達于心下鳩尾者,真陰絕而浮陽上沖,亦為兇相,又臍下動氣高,動氣上沖者預后不良。另外,臍中大動、或為痰火壅盛、滯氣火郁或為吐衄之兆,其人必皮膚壯熱,而腎間動氣于下,又氣于上,其響應如電光烘烘者,其死不如三日,大兇兆也。臍以下應手陷者,是腎虛之兆,水腫病,臍突出者為元氣脫之兇兆,鼓脹動氣及鳩尾者必死。其他,腹皮是預報內臟寒溫的溫度表,如臍下寒多提示腎陽不足,臍周發(fā)涼又為脾胃虛冷而臍上冷又為心肺陽虛,兩脅腹發(fā)涼又為肝膽生發(fā)之氣不足之兆。前賢有謂:久病之人腹忽露佳象是瀕死前兇兆,不過二三日而死,腹皮著背不出三年死,腹皮亮如光鏡,虛陽外浮。

    此外,腎間動氣對觀察腎氣有重要意義。從臍中到水分間的動氣稱為生氣之源又稱腎間動氣,乃十二經之根本。臍下三寸為丹田之氣。正常此二氣皆為人體腎氣之外露,都充足飽滿而不欲動,如虛則動氣離宅而奔動,且除能觸動外,還可自覺喘促、煩亂、如氣絕則動氣全無。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鎦洪
  • 作者:
  • 作者:
    洪遵
  • 作者:
    曾世榮
  • 作者:
    曹世榮
  • 作者:
    李珣
  • 本書是河南省杞縣解放前的名醫(yī)翟竹亭先生的遺著,曾于一九六三年由開封專署衛(wèi)生局以石印本問世,此由開封醫(yī)學??茖W校張茂珍等在石印本的基礎上整理而成。全書凡十七門,二百三十七案。各門有總論,說明病源同異;每病有醫(yī)案,辨證論治,方法簡便。重以溫疫險惡證案,內外婦幼各科雜證兼?zhèn)?,所論簡而要,治方奇而效。最可嘉者,即治而不效、失敗的誤診教訓,亦詳為記載??晒┡R床醫(yī)師參考運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