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證名。指瘡瘍潰后久不斂口。見《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多因正虛邪戀所致。證見膿水清稀,脈虛神疲者,治宜補益氣血,可用八珍湯;如形瘦色悴,口干咽燥,舌紅脈數(shù)者,應(yīng)滋補肝腎,以六味地黃丸加減;若瘡口肉色晦暗,肢冷自汗,脈細微,舌淡苔薄者,宜用桂附八味丸培補腎陽;若見脾胃虛弱,食欲欠佳者,可用四君子湯健脾養(yǎng)胃;若瘡口膿血將盡,腐肉已脫,治宜生肌收口,外敷用藥亦應(yīng)審辨?zhèn)冢謩e使用去腐、去腐生肌、生肌等不同藥貼。如紅升丹、白降丹、生肌散、八寶丹等。
《傷寒雜病論》(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偨Y(jié)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證名。指瘡瘍潰后久不斂口。見《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多因正虛邪戀所致。證見膿水清稀,脈虛神疲者,治宜補益氣血,可用八珍湯;如形瘦色悴,口干咽燥,舌紅脈數(shù)者,應(yīng)滋補肝腎,以六味地黃丸加減;若瘡口肉色晦暗,肢冷自汗,脈細微,舌淡苔薄者,宜用桂附八味丸培補腎陽;若見脾胃虛弱,食欲欠佳者,可用四君子湯健脾養(yǎng)胃;若瘡口膿血將盡,腐肉已脫,治宜生肌收口,外敷用藥亦應(yīng)審辨?zhèn)冢謩e使用去腐、去腐生肌、生肌等不同藥貼。如紅升丹、白降丹、生肌散、八寶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