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即寒水石) 味辛、甘,氣寒。無毒。多生河間,(郡名。)亦產邯鄲。(即趙郡。)有縱理橫理不同,惟潤澤清明為上。置水中與水一色。雖夏月亦凝為水,故此得凝水之名,必須研極細才用。服加姜汁,性惡地榆。卻胃中熱,及五臟伏熱齊驅;解巴豆毒,并丹石諸毒并壓。傷寒勞復兼治,積聚邪熱亦除。止煩悶喉顙渴消,去水腫小腹頑痹。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容尚散見于《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地、效用等 。
學術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即寒水石) 味辛、甘,氣寒。無毒。多生河間,(郡名。)亦產邯鄲。(即趙郡。)有縱理橫理不同,惟潤澤清明為上。置水中與水一色。雖夏月亦凝為水,故此得凝水之名,必須研極細才用。服加姜汁,性惡地榆。卻胃中熱,及五臟伏熱齊驅;解巴豆毒,并丹石諸毒并壓。傷寒勞復兼治,積聚邪熱亦除。止煩悶喉顙渴消,去水腫小腹頑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