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述鉤元》 硝石

    作者: 楊時泰

    一名焰硝。即火硝。諸鹵地皆產(chǎn)之。河北慶陽諸縣。及蜀中尤多。秋冬遍地生白。掃取煎煉而成。貨者茍且。多不潔凈。須再以水煎化。傾盆中一夜結(jié)成。又名生硝。謂煉過生出之硝也。澄在下者。狀如樸硝。結(jié)在上者?;蛴袖h芒?;蛉绻缋狻9氏跏嘤忻⑾跹老踔?。

    與樸硝之芒牙同稱。而水火之性則異也。(瀕湖)諸硝自晉唐以來。諸家執(zhí)名而猜。都無定見。不知硝有水火二種。形質(zhì)雖同。性氣迥別。惟本經(jīng)樸硝硝石二條為正。神農(nóng)所列樸硝。

    即水消也。有二種。煎煉結(jié)出細芒者為芒硝。結(jié)出馬牙者為牙硝。其凝底成塊者通為樸硝。

    其氣味皆咸而寒。神農(nóng)所列硝石。即火消也。亦有二種。煎煉結(jié)出細芒者。亦名芒硝。結(jié)出馬牙者。亦名牙硝。又名生硝。其凝底成塊者。通為硝石。其氣味皆辛苦而大溫。以此為正。

    (又)硝石。陰石也。此非石類。乃咸鹵煎成。南地不產(chǎn)也。(崔)

    辛苦微咸。有小毒。陰中陽也?;馂橹埂V魃嵝薪Y(jié)。治伏暑傷冷?;魜y吐利。破積塊。散痰飲。療腎虛氣逆頭痛。濕熱黃膽。女勞黑疸。風熱喉痹。赤眼腫痛。重舌鵝口。

    發(fā)背初起。得陳皮。性疏爽。

    味辛苦。氣大溫。治風熱癲癇。小兒驚邪螈。風眩頭痛。肺壅。耳聾口瘡。喉痹咽塞。

    牙頷腫痛。目赤熱。多眵淚。與硫黃同用。則配類二氣。均調(diào)陰陽。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熱緩急之病。制礞石。則除積滯痰飲。蓋硫黃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硝石之性暖而散。

    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硝石之性暖而上。一升一降。一陰一陽。此制方之妙也。(瀕湖)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是物得火焰生。與樟腦火酒性同。本經(jīng)別錄言其性寒者誤也。

    今兵家火藥。用消石者。直入云漢。性升可知。(瀕湖)腦痛欲死。鼻投消末。是亦取其上升辛散。乃從治之義。(炮炙論序)畜川王美人懷子不乳。淳于意藥之。旋乳。診其脈躁。

    躁者有余病。即飲以硝石一劑。出血豆。比五六七枚而安。此去結(jié)之驗也。(史記)甘露丸。

    治伏暑瀉痢。及腸風下血?;蚓贫鞠卵R环?。遠年者不過三服。硝石舶硫黃各一兩。白礬滑石半兩。飛面四兩。為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新汲水下三五十丸。黃家日晡發(fā)熱及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jié)M。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腹脹如水。大便黑。時溏。非水也。腹?jié)M者難洽。用硝石礬石散。消礬等分。燒為末。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病隨大小便去。小便黃。大便黑。是其候也。此乃本礬石寒水之氣以歸陰。而即以燥濕。同硝石升水中之火以達陽。而并以化濕。亦治濕熱之一則也。喉痹及纏喉風。玉鑰匙。用焰硝一兩半。硼砂半兩。白僵蠶一錢。腦子一字。為末吹之。此用硝石為主。佐硼砂以除痰熱。僵蠶去風。更合龍腦以開壅結(jié)。又治風熱之一端也。重舌鵝口。竹瀝同焰硝點之。內(nèi)外障翳。三五月不效者。一點復明。焰硝一兩。銅器熔化。入黃丹二分。片腦二分。銅匙急鈔入罐收之。每點少許。神效。發(fā)背初起。惡寒嗇嗇。或已生瘡腫癮疹。硝石三兩。暖水一升泡化。青布折三重。溫拓赤處。熱即換。頻易取瘥。

    〔論〕硝石從火。性升而散。(水中之火自上升以為散也)主治氣分之邪熱。不同于樸硝入血。又本出地之初陽。以真氣而散邪結(jié)。不等于樸硝之以勝氣而為化也。其同硫黃用。

    名二氣丹。(治中脘痞結(jié)或嘔或滯)升降水火之功。尤切于伏暑傷冷。致二氣交錯以為病者。

    以暑之中。先于心胞。惟硫硝二味。一降陽而歸之。一升陽而散之。乃為最切也。(硫黃入命門。補真火。其用流動。故曰降而歸之。伏暑傷心包。俾之降歸命門。正一氣相召也。且有硝石以升散之。故曰升降二氣。若伏暑有腹脹疼痛者。更入滑石以利滯熱。加白礬以收陰化陽。庶乎伏者不留耳。是以玉龍丸又為要劑。)按二氣來復及大黃龍三方。用硫硝等分。

    至玉真丸治腎氣不足。氣逆上行頭痛苦甚者。則硫倍于硝。緣玉真意主歸補腎氣于下。而上逆之陽。第藉硝石升散之。更入石膏以降火。半夏以散結(jié)耳。

    〔樸硝硝石總論〕樸硝硝石。咸生鹵地。假水火二大以為形質(zhì)。但勝劣有異。故水火之用迥別。水硝火劣水勢。故火體似藏而水用獨著?;鹣跛踊饎?。故水體似藏而火用獨著。

    第二硝初生鹵地。硝石色白易煉。樸硝黃赤必再三煎煉始成也。(子由)樸硝屬水。味咸而氣寒。其性下走。不能上升。陰中之陰也。故惟蕩滌腸胃積滯。折治三焦邪火。硝石屬火。

    味辛帶苦微咸。而氣大溫。其性上升。水中之火也。故能破積散堅。治諸熱病。升散三焦火郁。調(diào)和臟腑虛寒。(瀕湖)按樸硝硝石。二者同原于水。同歸于治熱。但水硝治熱之結(jié)。

    結(jié)則多屬血分。所謂陰不降而陽不化者也。能行陰中之陽結(jié)。則陰降而陽化矣。火硝治熱之郁。郁者多屬氣分。所謂陽不升而陰不暢者也。能達陽中之陰郁。則陽化而陰暢矣。即就其味辨之。亦有大異者。水硝以咸勝。卻微帶苦。本于咸而就下。即以歸火之原也?;鹣跻孕羷佟O涛洞筮d于水硝。而苦稍加之。本于辛而際上。正以達火之用也?;鹩眠_則苦較勝矣。

    更有的然知其用殊者?;鹣跬吨鹬袆t焰生。水硝則否。入火生焰者。與火同氣也。入火不諧者。水固勝火也。二者俱以消名。俱能破堅開結(jié)。但審夫證治之孰宜降而行。孰宜升而散。

    以分用之可耳。蓋天地間生人年物。未有不本于水火者。生之者水火。則化之者又焉能外夫水火之氣。盧氏謂二消之分水火。宛如太極之分陰陽。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此坎離互根之妙。即如水硝以寒化熱。以咸化堅。固不徒純陰而已。夫孤陰豈能化陽之結(jié)。此又東璧氏之所未發(fā)也。元明粉同甘草堅煉升。用之所以代芒硝等之峻。而焰硝修治。熔化時投入甘草。即伏火。可見水火二氣。俱歸于士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