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病證名。胃中實(shí)熱或陰虛火炎所致齒牙出血。因多進(jìn)膏粱厚味,或飲酒過量,嗜食辛辣炙煿,使腸胃積熱,血中伏火或腎陰不足,水中之火上炎所致。腸胃積熱者,治宜清胃,用升麻清胃散加酒制大黃;陽(yáng)明血熱者,用犀角地黃湯加酒浸黃芩;龍火上沖者,用知柏肝腎丸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