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證名。統(tǒng)指無外傷、外感所致的鼻衄。見《癥因脈治》卷二。其癥身無表邪,目睛或黃,五心煩熱,鼻孔出血。常由肺熱上壅、胃熱熏蒸、肝火上炎、陰虛火浮等因所致。因肺熱者,伴見口干鼻燥,或見咳嗆,治宜辛涼清解??捎脼a白一物湯,或桑菊飲加丹皮、茅根。因胃熱者,伴見口渴口臭,大便秘結(jié),治宜清胃降火,可用玉女煎,或清胃湯加酒大黃。因肝火者,伴見煩躁易怒,頭脹目赤,治宜清肝瀉火,可用龍膽瀉肝湯、清肝飲。肝腎陰虛,火浮于上者,伴見頭暈耳鳴,脈沉細(xì)而數(shù),治宜滋陰降火,可用知柏地黃丸,或六味地黃丸加龜板、牡蠣等。本證可見于血液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癥、肝硬變、鼻炎癥等疾病。
《普濟(jì)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論,2175 類、778 法、61739 方 239 圖。 收載方劑最多。《本草綱目》中附方有不少是從此書采錄的。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證名。統(tǒng)指無外傷、外感所致的鼻衄。見《癥因脈治》卷二。其癥身無表邪,目睛或黃,五心煩熱,鼻孔出血。常由肺熱上壅、胃熱熏蒸、肝火上炎、陰虛火浮等因所致。因肺熱者,伴見口干鼻燥,或見咳嗆,治宜辛涼清解??捎脼a白一物湯,或桑菊飲加丹皮、茅根。因胃熱者,伴見口渴口臭,大便秘結(jié),治宜清胃降火,可用玉女煎,或清胃湯加酒大黃。因肝火者,伴見煩躁易怒,頭脹目赤,治宜清肝瀉火,可用龍膽瀉肝湯、清肝飲。肝腎陰虛,火浮于上者,伴見頭暈耳鳴,脈沉細(xì)而數(shù),治宜滋陰降火,可用知柏地黃丸,或六味地黃丸加龜板、牡蠣等。本證可見于血液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癥、肝硬變、鼻炎癥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