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因病理學(xué)術(shù)語。即指濕熱困脾的病機。脾與胃相表里,脾熱往往伴隨胃熱,故臨床多見脾胃濕熱。癥見脘腹脹滿、食少倦怠、頭重如裹、惡心欲吐、口淡不渴、便溏不爽、尿少而黃,甚則身目俱黃,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又如皮膚病的濕疹、膿皰瘡等,亦多與脾濕熱有關(guān)。治宜淡滲利濕或輔以芳香化濁,不宜過用苦寒之品。
《時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陳念祖(修園)著。二卷。 選擇常用方劑 108 首,按性質(zhì)分為十二類,敘理簡明,便于學(xué)習(xí)。
《時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闡述四時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guān)溫?zé)岵?重要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因病理學(xué)術(shù)語。即指濕熱困脾的病機。脾與胃相表里,脾熱往往伴隨胃熱,故臨床多見脾胃濕熱。癥見脘腹脹滿、食少倦怠、頭重如裹、惡心欲吐、口淡不渴、便溏不爽、尿少而黃,甚則身目俱黃,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又如皮膚病的濕疹、膿皰瘡等,亦多與脾濕熱有關(guān)。治宜淡滲利濕或輔以芳香化濁,不宜過用苦寒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