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病證名。又稱(chēng)氣泄。氣機(jī)郁滯及七情過(guò)極所致泄瀉。見(jiàn)《證治要訣·大小腑門(mén)》。每見(jiàn)腸鳴,氣走胸膈,痞悶腹急而痛,瀉則腹下須臾又急,亦有腹急氣塞而不通等證。治宜行氣和中,用大七香丸、解肝煎、痛瀉要方、排氣飲、五膈寬中散、震靈丹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