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述鉤元》 茯苓

    作者: 楊時泰

    山中古松。久為人斬伐。其枯折槎。枝葉不復上生者。謂之茯苓撥。即于四面丈余地內(nèi)。以鐵錐刺地。如有茯苓。則錐固不可拔。乃掘取之。其撥大者。茯苓亦大。(頌)甘淡而平。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東垣曰。降也。陽中之陰。(甘和而淡。淡為天之陽。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通水道。二說固相合。)白者入手太陰足太陽氣分。赤者入足太陰手少陰太陽氣分。補心益脾。白優(yōu)于赤。通利小腸。赤亦勝白。

    (仲淳)諸本草和中益氣。除濕理脾。調(diào)臟氣。開腠理。逐水準火。生津?qū)狻i_胸腑。治胸脅逆氣。心下結(jié)痛。安心神。止憂恚驚悸。消痰潤肺。止咳逆。利胸中痰水。愈消渴及嘔吐。并大腸淋瀝。水腫淋結(jié)。伐腎邪長陰。治腎積奔豚。利腰膝間血。療遺精白濁。酒浸。

    與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童元。(海藏)茯苓補虛勞。多在心脾之有準。(東垣)小便多者能止。

    結(jié)者能通。(又)伐腎邪者。小便數(shù)能止之。小便澀能利之。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走氣。(海伐腎邪。取其淡而利竅。以平其氣也。(類明)茯苓分陰陽而導濕。蓋病于濕則陰陽混淆。

    升降之職不行焉。茯苓氣薄。為陽中之陰。上行導氣。下行利水。故陰陽分判。而濕淫平也。

    (又)茯苓利水。何又生津。詎知清陽上布。故濁陰下行。而氣乃化。津乃生。經(jīng)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是豈脾無真陽之運化。而能生胃中之津液哉。即此可悟茯苓除濕之義。凡藥。

    氣重者主氣亦能補虛固腎。(文清)成于陰而生于陽。得老松之氣濃。其質(zhì)陰也。其氣陽也。感土水之氣而成質(zhì)。故其味甘平。補中利竅。補中則心脾實。利竅則邪熱解。有補有瀉之藥也。(仲淳)其治上焦或同于益真氣者。以致陽而布其升清之化。或同于祛痰行氣者。即于升清陽中以達其濁陰之降。治下焦或同于分理導水者。達陰而致其降濁之化?;蛲诮∑⒑蜌庹?。即降濁陰中以還其清陽之升。未可徒以下滲概之也。取白者。蒸曬三次。為末。以牛乳汁和膏服之?;蛎劢?。或酒浸。封固。百日后常服。不饑延年。腸化為筋。通神致靈。入五苓散。

    利水除濕。暑氣勝。則去桂。入六味丸。能伐腎邪。入補心丹。則補心安魂養(yǎng)神。得人參白術橘皮山藥扁豆芍藥甘草。為補脾胃之上藥。得二術澤瀉車前白芍橘皮木瓜豬苓。為消水腫之要劑。胸脅氣逆脹滿。茯苓一兩。人參五錢。每服三錢。日三服。血虛心汗。(獨心孔有汗。別處無。)思慮多則汗亦多。宜養(yǎng)心血。以艾湯調(diào)茯苓末。日服一錢。濁遺帶下。丈夫元陽虛憊。精氣不固。小便下濁。余瀝常流。夢寐多驚頻遺。并治婦人白淫白帶。白茯苓去皮四兩作匱。以豬苓四錢半入內(nèi)。煮二十余沸。取出日干。擇去豬苓。為末?;S蠟搜和。

    丸彈子大。每嚼一丸??招慕蛳隆R孕”闱鍨槎?。忌米醋。小便淋瀝不禁。由心腎俱虛。神志不守。白赤茯苓等分為末。以新汲水洗去筋??馗?。用酒煮地黃汁。搗膏搜和。丸彈子大。每嚼一丸。空心鹽酒下。消渴。由于上盛下虛。心火炎爍。腎水枯涸。不能交濟而成。

    白茯苓黃連各一斤。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子大。每溫湯下五十丸。按世俗恒言茯苓淡滲。觀上數(shù)方。則補益心腎良多。且其用又似補陰為多。李氏所謂味重主血。義不謬也。

    〔論〕茯苓本古松靈氣淪結(jié)成形。之頤謂其精英不發(fā)于枝葉。而返旋生氣吸伏于踵。

    所謂真人之息也。夫松秉真陽之性。凌冬不凋。乃其入土久而結(jié)茯苓。即根極至陰之下。而真陽之凝結(jié)。更有如斯者。隱居言其性無朽蛀。埋地中三十年。色理無異。不可想見其真陽之貞固哉。第其味淡。淡寫天之陽。陽當上行。而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又宜利水而下泄。

    總其氣和。實和于至陰以歸至陽。故始終惟有一淡。(海藏謂茯苓甘平。如何是滲利。茲舉陽吸陰陰歸陽之義。以實甘平。然后知海藏之說不妄。蓋甘具五味。平具五氣。乃陰陽之合也。)然淡本于甘。則陰陽相含之真氣。已入中土而神其清濁之升降矣。諸本草謂其和中益氣。除濕理脾。逐水準火。(水火即陰陽之氣所化。清陽不升。則郁而為火。濁陰不降。則郁而為水。茯苓氣陽質(zhì)陰。合于水火之升降。但其味至淡。不能專功耳。)調(diào)臟氣。開腠理者。是在中土而致其清陽之氣于上也。即其致清陽于上。而導濁陰于下者。亦此也。更宜究者。清濁本之陰陽。陰陽兆于水火。水火賦之心腎。如甄權所謂善安心神。與本經(jīng)憂恚驚悸之治合。如好古所謂秘精。亦與別錄長陰。日華子暖腰膝之義不遠。然則用茯苓者。不得徒守淡滲之說。而當思其從陽吸陰。吸陰歸陽之元機矣。至所云安心神。秘精氣。請更悉之。

    心內(nèi)陰而外陽。腎內(nèi)陽而外陰。內(nèi)者是神是主。外者是氣是用。經(jīng)曰。陽中之太陽心也。惟茯苓稟真陽之粗氣。卻能吸陽中之陰以歸陽。(陽中之陰為血。血者神氣也。)是其能益心血者也。陰既得宅于陽中。則神定而氣充。是又謂之益心氣耳。秘精之說。亦不外此??傊?。

    在上者陰宅于陽中。則火有主而下交于水。即得水中之火。從地氣而蟄藏。在下者陽宅于陰中。則水有主而上交于火。即得火外之水。從天氣而發(fā)育。此所謂神足而氣充。氣充而精盈。精盈而氣固者也。

    虛而上有痰火。下有濕熱者。最宜。若勞役陽虛。小便多汗多者。禁用。(文清)衍義補遺謂陰虛者。未宜。小便素利者。過服助燥損明。嵩言兼補陰之劑??捎?。但不宜入燥劑中耳。非比豬苓一味。誠為淡滲。陰虛者。當忌之。

    〔修治〕堅白者良。去皮。更宜水飛去筋。若誤服之。令人眼中童子并黑睛點小。兼盲目

    主破結(jié)氣。瀉心小腸膀胱濕熱。利竅行水。赤苓味有微甘。入胃而散血分之濕熱。以胃固多氣多血之區(qū)。而升降之樞也。夫同一苓也。赤者何以瀉。白者何以補。蓋白而堅者。屬金而氣濃。其虛而赤者。受氣未甚凝濃。止本于淡滲之性。而利水逐濕熟耳。

    (皮)主治水腫膚脹。開水道。開腠理。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