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shù)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查古籍
《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shù)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公元 1241 年)宋.施發(fā)(政卿)著。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后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病名。因心虛邪乘,血脈閉阻所引起的病證。由脈痹發(fā)展而成,亦有稱為脈痹。癥見心煩、心下滿痛、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夜臥不安等?!端貑枴け哉摗罚骸靶谋哉?,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薄吨T病源候論·心痹候》:“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乘之,邪積而不去,則時害飲食,心里幅幅如滿,蘊蘊而痛,是謂之心痹?!薄妒備洝ば谋浴罚骸懊}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心,是為心痹?!薄栋Y因脈治·心痹》:“心痹之癥,即脈痹也。脈閉不通,心下鼓暴,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心下痛,夜臥不安?!敝我损B(yǎng)心通脈安神,可選用茯神湯、赤茯苓湯、秦艽湯、紫石英散、犀角散、導赤各半湯、朱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