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外治法專著。一卷。清·陳炳泰撰???892年。作者鑒于不少病癥的致病原因多由于飲食滯氣陷于大腸而致中焦食阻、腸胃不通,遂仿張仲景蜜煎導(dǎo)法之義,創(chuàng)制“水針”,即用小竹管及豬小腸數(shù)尺相連,中盛以水,插入肛門,治療多種疾病。頗似西醫(yī)的灌腸法,但其治療范圍更為廣泛,包括瘟疫、氣痛、腹痢、驚風(fēng)、痔等,并附驗(yàn)案。現(xiàn)存光緒十九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