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查古籍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白術(二兩)桂枝(四兩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成注云。桂枝甘草之辛甘。發(fā)散風邪而和衛(wèi)。附子白術之辛甘。解濕氣而溫經(jīng)。○愚以上方乃熱補兼發(fā)散之藥也。
內(nèi)臺方議云。風則傷衛(wèi)。濕流關節(jié)。風濕相搏。兩邪亂經(jīng)。故見骨節(jié)煩疼等證。上方用附子為君除濕祛風。溫經(jīng)散寒。桂枝為臣。祛風固衛(wèi)。白術去濕為使。甘草為佐而輔諸藥。乃疏風去寒濕之禁方也?!鹩薨瓷献h。實發(fā)明成注之意。
后條辯云。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甘草附子湯。三方俱用附子者。以風傷衛(wèi)而表陽已虛。加寒濕而里陰更勝。凡所見證。皆陽氣不充。故經(jīng)絡關節(jié)得著濕。而衛(wèi)陽愈虛耳○愚以此言實發(fā)仲景奧義。
上三條證(見原論中第四卷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第七)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噦于月切。○此言陽明中寒也。陽明中寒。有胸已前受寒氣者。有口食冷物而得者。今者。陽明病不能食。是胃中無物。醫(yī)人以不能食。為胃家實。而以苦寒之藥。誤攻其熱必作噦。噦者。噦逆。俗云冷呃是也。其所以然者。為胃中虛冷之故。
以其人胃氣本虛。不能食。又攻其熱。則胃中寒極而成冷。胃中之氣。既虛且冷。乃真火之氣欲脫。反上逆而作噦也?!鸢创藯l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可溫中湯。下注云金匱方。及考金匱無此方。愚謂宜用附子理中湯。)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陽明胃脈本和緩。若經(jīng)病熱。脈當洪長。今則但浮。此在表之熱微也。腑病熱。脈當洪數(shù)。今則過遲。此在里之寒甚也。武陵陳氏云。陽明氣血俱盛。邪客之。表里俱熱。
病機之常。然亦有表熱里寒者。由其人胃氣本弱。寒邪乘虛入里。其留于表者變熱。而驟入于里者。不及變熱。故見下利清谷一證。清。潔也。其所利之谷食。色不變。氣不臭。即完谷不化也。此為里寒已極故與四逆湯。以溫里散寒。)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此承上文里寒而言。茲則胃中不但寒。而竟成虛冷矣。夫胃中虛。宜能食。今者既虛且冷。故不能食。即經(jīng)云。食不得入。是無火也。庸工不知。見其表熱。認以為胃中實熱證。且下利之后。亡津液而思水。遂飲之以水。水寒相搏。氣逆而亦為噦也。武陵陳氏云。法當大溫。上節(jié)已用四逆。故不更言治法?!鹩薨囱a亡論常器之云。宜溫中湯。然不若用茯苓四逆湯。即四逆湯中。加人參以補虛。茯苓以利水也。
方已見上太陽治法中。)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止條亦胃中虛冷之證。食谷欲嘔者。胃既無火。不能消下也。曰屬陽明者。后條辯云。此別其與少陽喜嘔之半表證。又太陽干嘔不能食之表證不同。宜溫中補虛。降逆氣。方用吳茱萸湯主之無疑矣。其有得湯嘔反劇者。此寒不在中焦。而屬上焦。吳茱萸氣味苦辛重濁。
與上焦之清氣。不相和協(xié)故也。○愚按成注云。以治上焦法治之。而無其方。準繩云。葛根半夏湯誤矣。尚論篇云。
仍屬太陽熱邪。而非胃寒。條辯云。上焦以膈言。戒下之意。此又泥于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皆大謬之極。竊思先賢用藥。豈如今醫(yī)之魯莽。誤以胃家虛寒為實熱證。但虛寒在膈以上。不與胃腑之中。溷同一治。上條證。治以吳茱萸湯。寒熱虛實。原無誤也。其有得湯反劇者補亡論常器之云。宜橘皮湯。注云。類要方。用橘皮二兩。甘草一兩。生姜四兩。人參三兩。水煎服。斯言庶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