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又療傷寒敕(作赤)色。惡寒發(fā)熱。體疼。發(fā)汗神丹丸方。
人參(五分)烏頭(四分炮)半夏(洗五分)茯苓(五分)朱砂(一分研)附子(四分炮)上六味。搗為末。蜜和丸。如大豆。每服三丸。生姜湯下。發(fā)汗。出令體中然。如汗未出。更以熱粥投之。令汗出。若汗少不解。復(fù)如前法。若得汗足不解。當(dāng)服桂枝湯。此藥多毒。飲水解其熱。愈周護軍子期。自說天行用之甚良。故記之。
琥按上主療云。傷寒敕色。惡寒發(fā)熱體痛。全似陽證。及觀方中藥味。皆系辛甘溫?zé)嵫a劑。乃知面赤色。反發(fā)熱。
本少陰中寒證。上方專溫少陰。兼補太陰之藥也。方名神丹者。即仲景論例中所云。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之謂。相傳神丹為解表藥。意即此歟。
活人總括云。厥冷蜷默。自利煩躁。而無身熱頭疼。是為陰證可溫。脈沉而微細緩弱者。此陰病也。陰經(jīng)受邪。是為臟病。而溫陰之藥皆熱。未可遽溫者。且安其中。前所謂陰證傷寒。初病以來。便見脈沉厥冷惡寒。更無頭痛。即是少陰受病之證。醫(yī)法以干姜附子輩溫之。又不可以三陰傳次。先太陰而后少陰也。
愚按上論云。且安其中者。是溫足太陰陽明脾與胃也。
又云。陰證唇青舌黑?;虬滋??;蚓韽娬哂蒙l擦唇口。續(xù)又易之。姜能回陽。生胃解毒。溫血散氣。擦之后。
陰消陽長。黑轉(zhuǎn)而紅。最為良法。
琥按姜擦法。今醫(yī)但用以治陽證舌黑者甚誤。上論云陰證舌黑。用之以擦唇口。使先開胃家之寒。乃正治之法也。
又云。陰盛隔陽。脈細沉疾。身冷。大煩躁。嗜臥泥水之中。欲飲水而不欲入口者。若飲水者非??煞Z散。火焰散。丹砂丸亦效。孫用和以半兩黑附子一枚。燒存性。候冷為末。入真臘茶一大錢匕。和為二服。每服水一盞。蜜半匙。煎六分。冷服。躁止。得睡。汗出。皆藥之驗也。
琥按上孫用和法。即活人書霹靂散也。方用附子以回寒極之陰。臘茶以調(diào)拒隔之陽。白蜜以止煩潤燥。使陰陽調(diào)和。
而病自愈矣。
(公元 280 年? )晉.王熙(叔和)著。十卷。搜集后漢以前的醫(yī)學(xué)著作,闡述脈象 24 種,并論述臟腑、經(jīng)絡(luò) 、病證、治則、預(yù)后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又療傷寒敕(作赤)色。惡寒發(fā)熱。體疼。發(fā)汗神丹丸方。
人參(五分)烏頭(四分炮)半夏(洗五分)茯苓(五分)朱砂(一分研)附子(四分炮)上六味。搗為末。蜜和丸。如大豆。每服三丸。生姜湯下。發(fā)汗。出令體中然。如汗未出。更以熱粥投之。令汗出。若汗少不解。復(fù)如前法。若得汗足不解。當(dāng)服桂枝湯。此藥多毒。飲水解其熱。愈周護軍子期。自說天行用之甚良。故記之。
琥按上主療云。傷寒敕色。惡寒發(fā)熱體痛。全似陽證。及觀方中藥味。皆系辛甘溫?zé)嵫a劑。乃知面赤色。反發(fā)熱。
本少陰中寒證。上方專溫少陰。兼補太陰之藥也。方名神丹者。即仲景論例中所云。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之謂。相傳神丹為解表藥。意即此歟。
活人總括云。厥冷蜷默。自利煩躁。而無身熱頭疼。是為陰證可溫。脈沉而微細緩弱者。此陰病也。陰經(jīng)受邪。是為臟病。而溫陰之藥皆熱。未可遽溫者。且安其中。前所謂陰證傷寒。初病以來。便見脈沉厥冷惡寒。更無頭痛。即是少陰受病之證。醫(yī)法以干姜附子輩溫之。又不可以三陰傳次。先太陰而后少陰也。
愚按上論云。且安其中者。是溫足太陰陽明脾與胃也。
又云。陰證唇青舌黑?;虬滋??;蚓韽娬哂蒙l擦唇口。續(xù)又易之。姜能回陽。生胃解毒。溫血散氣。擦之后。
陰消陽長。黑轉(zhuǎn)而紅。最為良法。
琥按姜擦法。今醫(yī)但用以治陽證舌黑者甚誤。上論云陰證舌黑。用之以擦唇口。使先開胃家之寒。乃正治之法也。
又云。陰盛隔陽。脈細沉疾。身冷。大煩躁。嗜臥泥水之中。欲飲水而不欲入口者。若飲水者非??煞Z散。火焰散。丹砂丸亦效。孫用和以半兩黑附子一枚。燒存性。候冷為末。入真臘茶一大錢匕。和為二服。每服水一盞。蜜半匙。煎六分。冷服。躁止。得睡。汗出。皆藥之驗也。
琥按上孫用和法。即活人書霹靂散也。方用附子以回寒極之陰。臘茶以調(diào)拒隔之陽。白蜜以止煩潤燥。使陰陽調(diào)和。
而病自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