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喉科》 第五節(jié) 耳廓化膿性軟骨膜炎

    本病系耳廓軟骨膜和軟骨急性化膿性炎癥。常因耳廓外傷、蟲咬或血腫繼發(fā)感染所致,也可由外耳道炎癥蔓延而來。常見致病菌為綠膿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由于軟骨大片壞死,愈后耳廓增厚,卷曲變形,甚至形成菜花耳。

    【診斷】

    一、現(xiàn)代醫(yī)學

    1.早期患耳有灼熱感,局部腫脹,疼痛。病情進展快速,多伴全身體溫增高。

    2.極盛期時耳廓紅腫,增厚,觸痛明顯。膿腫形成前觸診為實質感。膿腫形成則耳廓呈暗紅色,局限或全隆起,有波動感,疼痛劇烈。膿腫破潰后疼痛減輕,可形成瘺管。

    3.后期軟骨壞死,疤痕攣縮,致耳廓皺縮變形呈“菜花耳”狀。

    二、中醫(yī)學

    耳廓化膿性軟骨膜炎屬中醫(yī)“斷耳瘡”范疇。本病多因局部損傷染毒,肝膽經(jīng)火毒熱邪內(nèi)熾,循經(jīng)上犯,熱灼血肉,軟骨融蝕而成。

    1.辨證依據(jù):常有耳部損傷病史。局部紅腫明顯,疼痛劇烈,甚至潰爛融蝕,以致脫落,缺損畸形。其病變深及耳殼軟骨。

    2.臨床證型:耳殼紅赤腫脹,灼熱疼痛劇烈,有膿液滲溢,耳殼軟骨逐漸腐爛如蠶食,甚則缺損畸形。全身可有發(fā)熱,口干苦,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等癥狀。

    【治療】

    一、現(xiàn)代醫(yī)學

    1.局部及全身使用抗生素,首選慶大霉素或多粘菌素。

    2.早期局部熱敷,超短波透熱,氦氖激光或紫外線照射。也可用4%醋酸鋁濕敷或涂布10%魚石脂軟膏。

    3.膿腫形成后應早期切開引流,徹底刮除壞死軟骨及肉芽。用慶大霉素或多粘菌素B沖洗膿腔,置硅膠管,術后每天沖洗至無膿時除管。

    4.遺留畸形者可整形。

    二、中醫(yī)學

    1.治療原則:清熱解毒,去腐消腫。

    2.治療方法

    (1)外治:用芙蓉葉80g,大黃80g,黃連80g,黃芩80g,黃柏80g,澤蘭80g,冰片2g。共研細末,黃酒調敷局部,或用凡士林調成軟膏外敷。每日2次。如潰破后腐爛已止,用孩兒茶10g,制乳香10g,制沒藥10g,冰片3g,麝香0.6g,血竭10g,三七10g。共研細末,撒于局部,待有水滲出時,再加煅龍骨3g撒之。

    (2)內(nèi)治:用銀花15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天葵子15g,黃連10g,梔子10g,膽草10g,柴胡6g,丹皮10g,花粉10g,赤芍10g。水煎,每日1劑,分4次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