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黃 米泔水煮補(bǔ)腎,蜜炙補(bǔ)肺,醋炒入肝,酒炒發(fā)表,鹽水炒亦入腎,防風(fēng)煎湯炒,亦走表止汗,附子煎汁炒,則走表助陽,能退表虛之熱。
白術(shù) 米泔浸洗,曬干生用,或用土拌炒,或姜棗煎湯拌炒,或蒼術(shù)煎湯拌炒,或十香湯拌炒,或同大棗煮,曬干用,或用附子汁拌炒,則守中以止?jié)?,能止里虛之瀉。
附子 或童便浸煮,或面裹煨熟,或黃連甘草湯煮。面煨者,走而不守,其勢上行,可以壯陽于表。童便制者,守而不走,其勢下行,可以回陽于里。以寒藥監(jiān)制者,是用之而又畏之也。譬之用人,正欲任使之,而又束縛之,安能盡其才哉?
生、熟地 姜汁炒用,可以不膩膈。
陳皮 鹽水泡去白??梢韵迪職?。
大小茴 鹽酒炒。
白扁豆 湯泡去皮,姜汁炒。
干姜 溫湯洗浸,春夏炒黑,秋冬炒焦,初春初秋帶焦。
柴胡 酒洗。
升麻 酒洗。
遠(yuǎn)志 甘草湯浸,去骨,同茯神用,開胸膈,而使火下降。
荊芥 醋炒。
補(bǔ)骨脂 鹽酒拌炒,或面拌炒。
烏藥 附子汁煮,曬用。
赤白芍 或酒炒,或肉桂煎濃湯拌炒。芍味酸瀉肝,桂味辛,制芍則溫肺平肝,治寒熱如瘧。蓋木得桂則柔,金得桂則沉也。
黃連 酒炒,或吳茱萸炒。
神曲 姜汁炒,消痰。
五味 吳茱萸炒。
木瓜 吳茱萸鹽湯煮,曬干用。
濃樸 姜汁炒。
吳茱萸 鹽水炒。
細(xì)辛 酒洗。
芡實(shí) 米炒黃色。
砂仁 姜汁同鹽水拌炒,能使陽氣下達(dá)。
杜仲 鹽酒拌炒則不燥,姜汁拌炒則疏肝。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jīng)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yàn)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zé)岵「怀?。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血證論》(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著。八卷。闡述氣血關(guān)系,血證的病機(jī)及其療法,極有心得。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黃 米泔水煮補(bǔ)腎,蜜炙補(bǔ)肺,醋炒入肝,酒炒發(fā)表,鹽水炒亦入腎,防風(fēng)煎湯炒,亦走表止汗,附子煎汁炒,則走表助陽,能退表虛之熱。
白術(shù) 米泔浸洗,曬干生用,或用土拌炒,或姜棗煎湯拌炒,或蒼術(shù)煎湯拌炒,或十香湯拌炒,或同大棗煮,曬干用,或用附子汁拌炒,則守中以止?jié)?,能止里虛之瀉。
附子 或童便浸煮,或面裹煨熟,或黃連甘草湯煮。面煨者,走而不守,其勢上行,可以壯陽于表。童便制者,守而不走,其勢下行,可以回陽于里。以寒藥監(jiān)制者,是用之而又畏之也。譬之用人,正欲任使之,而又束縛之,安能盡其才哉?
生、熟地 姜汁炒用,可以不膩膈。
陳皮 鹽水泡去白??梢韵迪職?。
大小茴 鹽酒炒。
白扁豆 湯泡去皮,姜汁炒。
干姜 溫湯洗浸,春夏炒黑,秋冬炒焦,初春初秋帶焦。
柴胡 酒洗。
升麻 酒洗。
遠(yuǎn)志 甘草湯浸,去骨,同茯神用,開胸膈,而使火下降。
荊芥 醋炒。
補(bǔ)骨脂 鹽酒拌炒,或面拌炒。
烏藥 附子汁煮,曬用。
赤白芍 或酒炒,或肉桂煎濃湯拌炒。芍味酸瀉肝,桂味辛,制芍則溫肺平肝,治寒熱如瘧。蓋木得桂則柔,金得桂則沉也。
黃連 酒炒,或吳茱萸炒。
神曲 姜汁炒,消痰。
五味 吳茱萸炒。
木瓜 吳茱萸鹽湯煮,曬干用。
濃樸 姜汁炒。
吳茱萸 鹽水炒。
細(xì)辛 酒洗。
芡實(shí) 米炒黃色。
砂仁 姜汁同鹽水拌炒,能使陽氣下達(dá)。
杜仲 鹽酒拌炒則不燥,姜汁拌炒則疏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