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冠心病患者,多由過食肥甘,勞逸不當(dāng),憂思過度或寒濕傷陽等多種因素長期作用下,逐漸引起心脾肝腎等臟虛損而致病。因久食膏梁厚味,使脾失健運,痰濁內(nèi)生,上犯心胸而痹阻心脈;過勞或過逸則耗氣或傷氣而致氣機不暢導(dǎo)致血行逆亂;憂思過度耗傷心神,神傷則心無所主,使心脈失養(yǎng);至於寒濕凝滯,傷及心陽,心陽虛衰,則氣血痹阻,不通則痛,故見胸悶劇痛。總之無論氣滯、血瘀、痰濁、寒凝諸因素,最后造成心脈痹阻而發(fā)病。
《丹溪心法》(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五卷。 分 100 門,包括外感、內(nèi)傷、外證、婦科、幼科等,前有十二 證見證等六篇,后附“丹溪翁傳”。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冠心病患者,多由過食肥甘,勞逸不當(dāng),憂思過度或寒濕傷陽等多種因素長期作用下,逐漸引起心脾肝腎等臟虛損而致病。因久食膏梁厚味,使脾失健運,痰濁內(nèi)生,上犯心胸而痹阻心脈;過勞或過逸則耗氣或傷氣而致氣機不暢導(dǎo)致血行逆亂;憂思過度耗傷心神,神傷則心無所主,使心脈失養(yǎng);至於寒濕凝滯,傷及心陽,心陽虛衰,則氣血痹阻,不通則痛,故見胸悶劇痛。總之無論氣滯、血瘀、痰濁、寒凝諸因素,最后造成心脈痹阻而發(f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