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常見中老年疾病防治》 辨證施治

    1.風(fēng)邪犯胃

    主證:牙齒疼痛,遇風(fēng)加重,齲蝕牙體黑褐色,較干燥,用一般器械不易刮凈,刮下齲壞牙組織呈碎末狀,齲壞進展較緩慢。牙齲紅腫、流血。全身或見發(fā)熱、時惡風(fēng)寒,口渴,或口干而不渴。舌微紅,苔白或白潤,脈浮細數(shù)。

    治法:疏風(fēng)清熱,止痛。

    選方:齒風(fēng)痛極效方(《太平圣惠方》)。

    藥物:升麻10g、防風(fēng)10g、當(dāng)歸10g、白芷5g、地骨皮15g、木香5g、獨活10g、細辛3g、川芎10g、甘草5g。

    加減:遇冷痛甚者加桂枝;受熱痛增者,加生石膏、知母。

    2.腎虛齒齲

    主證:牙齒疼痛酸軟,勞累加重,時發(fā)時止。齲壞牙體著色較深,呈棕色或黑褐色,較干燥,刮除腐質(zhì)呈粉末狀,病程進展緩慢??梢娧聪ボ?,全身乏力,頭暈耳鳴,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口干,舌淡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補腎。

    選方:左歸丸(《景岳全書》)。

    藥物:熟地10g、山藥15g、杞子10g、山萸肉9g、川牛膝10g、菟絲子10g、鹿角膠10g、龜板膠10g。

    加減:急性發(fā)作時牙齦腫痛加知母、黃柏、地骨皮;腫悶不舒加白芷、川芎、丹參。

    3.血瘀陽明

    主證:牙齒疼痛,持續(xù)時間較長,時發(fā)時止,病程長。齲壞進展緩慢,齲蝕牙體呈黑色或黑褐色,較潮濕松軟,牙齦腫痛出血,或腫脹流膿。身微熱,口干欲飲,身體困倦,食欲不佳,眠差。舌質(zhì)暗或有瘀斑,苔白或微黃,脈細澀無力。

    治法:活血祛瘀。

    選方:桃紅四物湯(《醫(yī)宗金鑒》)加減。

    藥物:干地黃10g、川芎9g、炒赤白芍各10g、當(dāng)歸9g、桃仁8g、紅花9g、炙甘草5g、黃芪15g、炒白術(shù)10g。

    加減:兩脅脹痛者加柴胡、枳殼;牙齦腫痛或流膿血者,加白芷、蒲公英、薏仁;牙痛劇烈者,加露蜂房、海桐皮等。

    4.濕毒熏蒸

    主證:齲壞組織潮濕松軟,呈黃白色,用一般剔刮方法便能去除,刮下腐蝕組織呈塊片狀。病程進展迅速。牙齒出現(xiàn)陣發(fā)性劇痛,疼痛連腦及同側(cè)頭面,不能準確指出痛牙、疼痛時間短暫?;蛴醒例X伸長感,不能咬物?;蛴醒例l紅腫,流血或流膿血。常見口臭,全身乏力、精神不振,納差,大便失調(diào),苔白或白膩,脈滑細或弦滑。

    治法:清熱利濕,化痰散腫。

    選方:甘露消毒丹(《溫?zé)峤?jīng)緯》)。

    藥物:滑石18g、茵陳20g、黃芩10g、石菖蒲9g、川貝母5g沖服、木通10g、藿香10g、射干10g、連翹10g、薄荷3g、白豆蔻8g。

    加減:腫痛劇烈加板蘭根、銀花藤、蒲公英;胃納呆滯或大便稀溏者加蒼術(shù)、厚樸、山楂、神曲;疼痛難忍者加細辛、延胡。

    5.外治法

    (1)咬藥法:用《醫(yī)宗金鑒》一笑丸(川椒七粒為末,巴豆1粒去皮研勻,飯為丸),棉裹咬痛處。

    (2)含漱法:用《醫(yī)宗金鑒》玉池散(藁本、白芷、地骨皮、槐花、細辛、當(dāng)歸、川芎、黑豆、升麻、防風(fēng)、甘草)煎湯熱漱冷吐。

    (3)塞藥法:用蓽撥1.5g或明礬、花椒塞入洞內(nèi)。

    (4)封藥法:用《太平圣惠方》雄黃末少許塞于齲洞中,以棗瓤泥塞洞內(nèi),用鐵筋烙熱。

    (5)充填法:去除腐質(zhì)后,視其洞深淺及疼痛程度,性質(zhì),分步充填,以恢復(fù)牙體形態(tài)及功能。

    (6)拔牙法:齲壞嚴重,完全喪失其功能,并已經(jīng)無法再治療的牙應(yīng)予拔除。

更多中醫(yī)書籍